電力體制醞釀加速大改革?
    2008-06-13    作者:張巍柏    來源:每日經(jīng)濟新聞

  今年以來,至少已經(jīng)發(fā)生兩輪煤、電雙方尖銳的矛盾對立,電力企業(yè)的煤炭庫存告急消息頻傳,而煤價則迭創(chuàng)新高,電力企業(yè)虧損的聲音更是叫遍幾乎所有電廠。國內比煤荒更嚴重的,則是由于缺煤導致的拉閘限電——電荒。

  造成煤、電矛盾激化的原因就在于我國的市場化開放進程。1992年我國放開煤價之后,電價就沒有同步開放,結果當年煤炭價格迅速飆漲,以至于國家對于合法和非法小煤礦的開采,都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以求煤炭產(chǎn)量的快速增長來抑制過高的煤價。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硬著陸,緊縮政策起到效果,需求被極大壓縮,結果在1996年~1997年,煤價一落千丈。2002年開始,我國再次放開煤炭指導價,于是,從2003年起,我國又開始進入另一輪煤價飆升期。為此,2004年尖銳的煤電矛盾促使了煤電價格聯(lián)動政策的出臺。不過,由于當年通脹壓力不大,電價還可以上調,但在2008年,CPI高達7%~8%的情況下,調升電價幾乎成為禁忌。這種背景下,電廠虧損的聲音遍地都是就不令人奇怪了。
  雖然我國從10年前就開始推動電力體制改革,2002年又進一步強化了廠網(wǎng)分離,并銳意推動電力產(chǎn)品競價上網(wǎng),但電價市場化在10年之后仍舊是紋絲不動。煤電市場開放的結果就是:經(jīng)濟景氣周期的時候,煤炭成為緊缺資源,煤價大漲,電價卻受到高度管制,電力生產(chǎn)商自然沒有更大動力來增加生產(chǎn)供應,電力緊張甚至短缺也就隨即而至。這種“電荒”就是“機制性電荒”。
  不過,煤電市場的實際情況更為復雜。國內煤炭市場從1992年就開始號稱市場化了,而實際上,電力企業(yè)仍舊享有龐大數(shù)量的 “計劃煤”。拿中國神華這家最大的煤炭生產(chǎn)商來說,在2007年煤價飆漲時,年報披露的神華國內加權平均煤價漲幅僅約1.9%,從2006年的296.1元/噸上升到301.8元/噸,比市場平均煤價低了25%以上。因此,所謂的電力大面積虧損,電力生產(chǎn)成本大幅飆升,明顯有被大幅夸大的嫌疑。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電企在我國市場上所擁有的強勢地位,即便是煤炭如此緊缺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任何一家煤炭企業(yè)敢于得罪電企,電企仍舊可以享受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賬期。這種地位,我們也可以從一些質疑文章中看出:每次煤荒、電荒出現(xiàn)之后,就常有媒體發(fā)布電企可能在敦促政府提高電價的質疑文章。坐大者,總是容易受到別人質疑的。
  在這樣的國情下,電力體制改革的阻力事實上正是來自于電企本身。有誰愿意在自己是市場“老大”的情況下,來改革“自己”呢?這就是電力體制改革進展極為緩慢的根本原因。然而,在中國快速增長的經(jīng)濟和能源需求面前,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情況將不得不做出改變。
  今年年初開始電企人事調整時,我們曾指出,這可能是舊電力體制下的最后一波人事調整了,此后真正的電力體制改革可能會在三五年內展開。然而,事態(tài)進展得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6月12日,被海外媒體稱為“亞洲電王”的華能國際前董事長李小鵬,被任命為山西副省長。由于人事調整在中國從來都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因而這則信息引發(fā)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猜測。
  電企高管被調往煤炭大省,可能是政府對市場釋放了一個極為強烈的信號:煤電矛盾絕不能如此繼續(xù)下去。事態(tài)如果沿此路線發(fā)展,不排除未來電力系統(tǒng)繼續(xù)爆發(fā)人事 “地震”的可能,而電力體制改革、競價上網(wǎng)、輸配和供電資產(chǎn)分離等各類市場化措施,都可能在此后提速。一場真正可以“傷筋動骨”的電力體制改革,可能正在快速醞釀過程之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