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橄欖型社會擴大中等收入階層
“十二五”改革系列談(六)
2010-10-15   作者:陳曉彬  來源:經濟參考報
 

    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規(guī)劃未來幾年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除了要對經濟發(fā)展的各項指標有所規(guī)劃外,恐怕還要對社會結構的變動趨勢有所規(guī)劃。
  30年前,中國社會貧富差別不大,但普遍貧窮,幾億人不得溫飽。現在,中國絕大部分人已經溫飽有余,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按基尼系數衡量的貧富差距還相當嚴重。國際經驗證明,兩頭小、中間大,即中產階級人群在人口中占據大部分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有利于化解社會主流意識中急功近利的躁動,從而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祥和;有利于啟動內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構建起這樣一個社會結構之日,也許要待完成工業(yè)化、城市化,初步實現現代化之日。但從現在起,就應該對這個目標有所規(guī)劃,并付諸行動。

  筆者認為,中國構建起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首先要有一個能讓政府、學界和普通百姓都普遍認同的“中產階層(或階級)”概念。有了一個這樣概念,可以為低收入階層提供一個可望又可及的激勵目標;讓已經到中產水平的人士找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進入了社會主流地位的自我實現感,少些“憤青”心態(tài);還能使先富人士多些自我約束,以靠近主流社會。更重要的是,這將為各級政府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政策提供明確的依據。發(fā)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為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政府施政的目標取向主要應維護中產階層的利益,響應他們的訴求;同時,積極救助弱勢群體,逐步減少他們的數量,幫助較低收入者向“上”流動,并約束高收入人群的過分行為。
  近年間,曾有不少學術機構、知名學者,也有不少熱心網友在網絡上提出了種種可以量化計算的中國“中產”標準,有人還精確計算出目前某地的中產階層在人口中所占的確切比例。但是這些標準都欠缺認同感,很多入圍“中產”之列者,覺得自己是被“中產”了。這一方面是標準的發(fā)布者還缺乏更深入、更廣泛的社會調查,不能拿出更有說服力的翔實統(tǒng)計數據佐證自己的標準;另一方面,不少人對“中產”的認識還有偏頗之處,誤把少數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認定為“中產”。
  實際上,目前還沒有國際上普遍接受的“中產階級”的確切定義。所謂“中產階級(MiddleClass)”最初是指封建社會末期在歐洲大陸上,介于貴族與平民之間的新生資產階級,所以舊時也有譯成“中間等級”。后來,美國人借用這個詞,泛指中等收入者,并自稱美國就是一個中產階級社會。美國芝加哥大學全國觀點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2002年年家庭收入在2萬至4萬美元的美國人中,50%認為自己屬于中產階級或叫工作階級(WorkingClass)。而家庭年收入4萬到6萬美元的美國人中,近4成認為自己屬中產階級或工作階級。
  筆者認為,中產階級應該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收入水平當然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但還應該包括財產占有情況、教育水平、從事職業(yè)的社會美譽度等因素。中國已經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溫飽,實現了總體上的小康;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已經實現或接近實現了工業(yè)化;一些農村地區(qū)也實現了高度商品化生產。因此,一個日益擴大的中產階級或階層應該已經出現了。如果有關政府部門和學界人士共同努力,經過更深入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科學分析,提出一個能結合中國社會特色和國際普遍規(guī)律,合乎科學發(fā)展觀要求,并為國人普遍接受的中產階層概念,對于構建“橄欖型”社會則能起到實際的促進作用。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我們的收入會更多嗎? 2010-10-14
· 美上半年互聯(lián)網廣告收入創(chuàng)紀錄 2010-10-13
· 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重在建機制增渠道 2010-10-13
· 長沙賣地收入增幅329%遠超京滬穗 2010-10-12
· 30城市前三季賣地收入大增 2010-10-11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zhàn)白熱化
·[思想頻道]財經洞察:“宜黃投書”的強盜邏輯·[思想頻道]新古典宏觀學派再下一城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