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體制:從開國之初到羅斯福新政
2011-03-29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網
 
  只因我們的政府機構創(chuàng)建并且保護了大型企業(yè),它們才得以存在;因此,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確保大型企業(yè)與這些機構和睦相處。
  ——西奧多·羅斯福,國情咨文
  1901年 12月3日
  人們對實力雄厚的銀行素來有所懷疑,美國歷史有多久,此懷疑存在就有多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托馬斯·杰斐遜時代。托馬斯·杰斐遜身為《獨立宣言》的主要撰稿人,在喬治·華盛頓任總統(tǒng)期間擔任美國國務卿,而后成為美國的第三任總統(tǒng),他是個人自由的忠誠擁護者。杰斐遜是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受人敬重,但人們通常認為他算不上是一個經濟學家。杰斐遜主張農業(yè)社會,這個社會有著權力分散的機構,各部門享有有限的政治與經濟權力。他對銀行的懷疑根深蒂固,他用尖刻的語言批評銀行“我十分‘認同’你的觀點,那就是金融機構比常備軍更加危險”。在寫給詹姆斯·麥迪遜的信中,杰斐遜甚至嚴肅地提議道,任何與聯(lián)邦政府特許銀行合作的人都犯有叛國罪,并且應當被處以死刑。
  然而,美國終究沒有成為一個權力分散的農業(yè)社會,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歷史上一直都有人支持金融、商業(yè)與工業(y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反對杰斐遜的觀點,身為華盛頓任總統(tǒng)期間的財政部長,他支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以便能夠積極地支持經濟發(fā)展。漢密爾頓尤其認為,政府應當確保有足夠的貸款來支持經濟的發(fā)展,并且將美國轉變?yōu)橐粋繁榮的企業(yè)國家。漢密爾頓的想法要實現,就必須引進現代的金融模式,而這正是杰斐遜所反對的。到了今時今日,杰斐遜與漢密爾頓之間的這種對立仍然存在。
  漢密爾頓贊成效仿英格蘭銀行,建立一個國家特許的(盡管主要為私營的)銀行,用來管理聯(lián)邦政府的資金,并且作為政府與經濟機構重要的信貸來源。1791年,國會很快通過了建立合眾國第一銀行的立法。然而,杰斐遜極力游說華盛頓總統(tǒng)否決該立法,他辨論道,根據《憲法第十修正案》,《憲法》沒有明確授予國會特許設立銀行的權力,因此,這項權力屬于各州(“《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①華盛頓竟然要求詹姆斯·麥迪遜(《憲法》與《權利法案》的主要撰稿人)起草一份否決書,但是他也允許漢密爾頓作出回應。漢密爾頓寫了長達15 000字的備忘錄,大部分是在最后緊要關頭寫的。他憑借備忘錄說服了華盛頓,讓他相信聯(lián)邦銀行是“必要的且適當的”,是國會權力與責任的實施,國會有責任促進財政穩(wěn)定,通過支持更廣泛的商業(yè)體制來規(guī)范貿易。于是總統(tǒng)簽署了該立法,而且沒有給杰斐遜反駁的機會。
  雖然經過了一場混亂與激烈的爭辯,這個事件的結局卻相當平淡?偟膩碚f,合眾國銀行正如漢密爾頓宣揚的那樣運行:管理政府的收支以及疏通費。而當時國家金融體系的其他部門都是小規(guī)模且分立的。此項舉動為漢密爾頓贏得了很多擁護者,但是不包括杰斐遜與麥迪遜(至少最初時),他們兩個創(chuàng)建了民主共和黨,與漢密爾頓的聯(lián)邦黨互相對立。創(chuàng)建新黨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合眾國銀行。
  漢密爾頓在基本經濟問題上都是正確的。正如現代學者理查德·西拉與彼得·盧梭所指出的那樣,早期美國的經濟發(fā)展主要取決于建立一個運作良好的金融體系。18世紀80年代的美國“幾乎缺少現代金融體系的所有要素,但是截至19世紀20年代,美國的金融體系既創(chuàng)新性又規(guī)模龐大,甚至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有這樣喜人的結果不僅僅是因為合眾國銀行,漢密爾頓實行的其他金融改革措施也起了作用。他謹慎地管理財政部的現金收支,同時把資金儲蓄在“有良好信譽的銀行”;另一方面,他向國會呈遞關于信貸與制造業(yè)的報告,這些報告頗具影響力。漢密爾頓成功說服聯(lián)邦政府承擔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各州蒙受的債務,這個舉動開創(chuàng)了寶貴的先例,那就是美國政府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償還債務。羅恩·徹諾說:“與其說漢密爾頓創(chuàng)建了美國的市場經濟,不如說他促成了良好的文化與法律環(huán)境,讓市場經濟得以繁榮發(fā)展!睗h密爾頓的舉動給銀行業(yè)帶來了一個穩(wěn)定與相對有利的環(huán)境。1789年,美國只有3家銀行,但是到了18世紀90年代,便有了28家特許銀行,在19世紀最初10年,又有了另外73家銀行。銀行股東承擔有限責任,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新(19世紀50年代以前,英國只有英格蘭銀行承擔有限責任),這樣的政策吸引了很多企業(yè)家與資金。截至1825年,那時美國與英國人口大致相同(分別是1 110萬與1 290萬),但是美國的銀行資本差不多是英國的2.5倍。
  同時,美國的股票市場發(fā)展也很快速,欣欣向榮,從而吸引了全球的資金。截至1803年,歐洲投資家掌握了美國超過一半的證券。截至1825年,美國已經有了232個上市證券(紐約、費城、波士頓、巴爾的摩與查爾斯頓合在一起),直逼英國的320個上市證券;并且,兩國有著接近的股票市場資本化水平。美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很多都代表了現代經濟的領先部門,包括保險業(yè)、運輸業(yè)、公共事業(yè)以及制造業(yè)。豐厚的銀行資本與股權融資意味著足夠的資金,可以用來投資新出現的以及擴張中的行業(yè)—最初這些行業(yè)都集中在新英格蘭,但是很快就分布到了全美各地。
  19世紀早期,隨著工業(yè)革命傳播到美國,現代金融體系變得尤為重要。杰斐遜與漢密爾頓都沒有預見到這一點。當他們兩人忙于激烈爭論時,工業(yè)革命還發(fā)生在小范圍內,大部分集中在英國。隨著技術逐步應用于商品生產,美國經濟的潛在產出將會大幅提升,而美國在全球的地位也將會永久地改變。因為工業(yè)化的實現需要投資新的技術,所以同樣也需要信貸。杰斐遜提倡小規(guī)模的農場,這也許代表了民主政治的一種理想(至少對那些有幸擁有自己的農場,而不是作為奴隸在農場工作的人而言),但是長久的繁榮需要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與工業(yè),而這兩者都需要銀行;仡欉^去,杰斐遜關于經濟的觀點顯得古怪且無知,或者說他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厭惡北方商業(yè)從中獲益。他正確地預見到,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會使北方商業(yè)受益,并且會最終傷害南方種植園園主(與奴隸)的利益,比如他自己。
  也許漢密爾頓對于經濟學的看法是對的,但這并不是杰斐遜的首要顧慮。杰斐遜對于大型金融機構的擔心與資金的有效分配無關,他真正擔心的是權力問題。杰斐遜認識到,銀行的關鍵經濟職能—調節(jié)金融交易,創(chuàng)造信貸且管理信貸的提供—將會給銀行帶來經濟與政治權力。18世紀90年代,杰斐遜尤其擔心合眾國銀行可能會替代聯(lián)邦政府,成為主要的債權人與支付代理機構,并且合眾國銀行會挑選經濟贏家與輸家,自行決定給予或不給予貸款。在過去的200年里,金融機構以及市場與經濟的日常運作越來越息息相關,大型公司甚至依賴短期貸款來管理現金流動,其程度好比它們對電的依賴。在杰斐遜看來,金融對社會的日漸重要,只會給銀行帶來更多的權力—這些權力將會使銀行家受益,更為重要的是,將會威脅到美國的民主。
  在經濟政策方面,美國傾向于漢密爾頓的想法。正如卡爾文·柯立芝總統(tǒng)于1925年所說的:“(美國人民)極為關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購買、銷售、投資與繁榮!贝蠖鄶禃r候,這種想法為美國帶來了利益。美國金融部門時常將資金匯集到新的技術與生產加工上,從長遠來看,這些技術與加工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非常關鍵;若非這樣,美國也不會成為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
  然而,美國的漢密爾頓傾向—尋求效率,推崇大規(guī)模,看好任何能賺錢的事物—多多少少受到杰斐遜思想的牽制。盡管杰斐遜在合眾國銀行一事上戰(zhàn)敗了(而他最害怕的事情并沒有發(fā)生),但是他的事業(yè)后繼有人,其中有三位最為重要的接班人,他們繼續(xù)對集中的經濟權力或者說金融權力進行抑制。19世紀30年代,安德魯·杰克遜總統(tǒng)摧毀合眾國第二銀行,阻礙了集權金融部門的發(fā)展。20世紀初葉,西奧多·羅斯福發(fā)動了反托拉斯運動,最終,實力雄厚的私有銀行毫發(fā)未損,以J·P·摩根銀行為代表。20世紀30年代正值大蕭條時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終于有機會將最大的幾家銀行解散,并且制約了它們的風險行為。雖然這些總統(tǒng)沒有達成所有目標,但是杰斐遜的思想平衡了漢密爾頓的影響力,阻止了強大且不受拘束的金融體系,讓其無法破壞更長遠更全面的繁榮。美國的金融體系一直搖擺于集權與分散之間,但是長遠來看,這樣的搖擺帶來了無可匹敵的繁榮昌盛,并且也沒有破壞美國的民主體制—至少現在還沒有。今天,美國面對的是它歷史上最強大也最集權的金融部門,杰斐遜的思想值得再次引起關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英國“世界讀書夜”贈出百萬本圖書 2011-03-07
· 臺灣上班族去年人均讀書10.6本 2011-02-16
· “農民讀書月”活動在全國陸續(xù)展開 2011-01-28
· 鄭州首家“讀書銀行”開張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薦閱讀書目確定 2011-01-24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zhàn)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