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廣東先后遭遇60年最少降雨和多次強對流天氣襲擊,其中的雷雨大風造成了100多人傷亡。多位氣象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的技術條件和防御體系在應對極端天氣上存在短板,如強對流天氣的突發(fā)性、強度大、持續(xù)時間短的特點,就給氣象部門的監(jiān)測預報帶來極大困難。
有關專家認為,極端天氣防御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包含預警水平、防御能力、意識普及等多個方面都需要不斷提高,而目前我國尤其在事前評估和防御方面相對較為滯后,宜繼續(xù)借鑒美國等預防水平先進國家的經驗,多措施應對“防御難”問題。
極端天氣頻襲南中國
在2011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位于南中國的經濟大省廣東就遭遇多次極端天氣,一度造成上百萬畝農田干旱,一百多人傷亡。
廣東省氣象臺稱,據氣象資料統(tǒng)計顯示,自去年10月1日至4月29日的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廣東平均降水量僅為225.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324.4毫米,偏少一半多。這也是廣東省自1951年來同期降水最少的年份,并在當時造成了歷史罕見的秋冬春連旱的重旱年。
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盧山說:“今年廣東的天氣,是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雨年,秋冬春連旱的情況也為歷史所罕見,21個縣(市)創(chuàng)歷史同期最少雨記錄!
盧山說,從歷年氣象條件分析,目前廣東省屬于秋冬春連旱重旱年景。今年1月1日以來,廣東省平均降水量僅為130.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257.2毫米,偏少程度高達66%,13個縣(市)創(chuàng)歷史同期最少雨記錄。3月1日以來,廣東全省平均降水量僅有71.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200毫米,偏少程度更高達73%,17個縣(市)創(chuàng)歷史同期最少雨記錄。
降水持續(xù)急劇減少和開汛期推遲,造成廣東嚴重的旱情。
首先是降雨持續(xù)減少導致水庫蓄水量不斷減少。至4月25日,廣東32座大型水庫可用水量為47.2億立方米,比4月1日減少7.4億立方米。195座中型水庫可用水量為11.79億立方米,比4月1日減少4億多立方米。
其次是降水減少使旱情不斷擴大。截至4月25日,廣東受旱作物面積由4月12日的25.35萬畝增加到245.7萬畝作物受旱,其中45.5萬畝重旱。重旱區(qū)主要分布在惠州、梅州、河源等12市縣。同時,59804人飲水受到影響。
旱情尚未完全解除,強對流天氣接踵而至。進入4月后,廣東不斷遭遇短時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襲擊,并造成了不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4月17日,雷雨和瞬時大風造成廣東佛山100多人傷亡。盧山說,17日強對流天氣襲擊了廣東,廣東的肇慶、佛山、廣州、東莞等地市出現(xiàn)了短時強降水,17日8時至20時,廣東全省共有47個測站錄得超過50毫米的雨量。17日中午前后,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鎮(zhèn)、南海九江、廣州市南沙區(qū)等地先后出現(xiàn)了冰雹天氣。
“一些地區(qū)還遭遇了瞬時大風的襲擊。佛山市順德區(qū)的陳村仙涌居委會錄得了全省最大的陣風,風力高達14級,相當于強臺風的級別。廣州市南沙區(qū)也錄得了14級的陣風!北R山說。
災害性雷雨大風給廣東廣州市南沙區(qū)、肇慶市德慶縣、佛山市南海區(qū)、順德區(qū)等地區(qū)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廣東省民政廳初步統(tǒng)計,截至4月18日8時,這次天氣過程共造成18人死亡,155人受傷,3239人受災,同時還有1086.7公頃農作物受災,45間居民住房倒塌,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563萬元。
5月7日,強對流天氣再次襲擊廣東佛山,暴雨大風和龍卷風帶來的災害造成當地4死17傷。第二次事故的發(fā)生距離第一次事故發(fā)生近20天。
5月22日,受低壓槽和北上的暖濕偏南氣流共同影響,廣東遭遇了今年以來的首場特大暴雨。全省范圍內出現(xiàn)了部分市縣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天氣過程。珠海、陽江、江門、肇慶和中山等多個市縣的局部地方出現(xiàn)了8到9級短時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其中江門鶴山的址山陣風達31.2米每秒(11級)。所幸的是,這次的強對流天氣并未引發(fā)人員傷亡事件。
極端天氣防御遇短板
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伍志方說,強對流天氣主要包括短時強降水(20毫米每小時)、雷雨大風(瞬時風速為17.2米每秒以上)、冰雹、龍卷等天氣現(xiàn)象,在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都有可能出現(xiàn)。
伍志方說,強對流天氣內部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具有突發(fā)性、強度大、持續(xù)時間短的特點。強對流天氣一旦發(fā)生,就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會影響到農業(yè)、工業(yè)、電力、通訊、城市建設、航空、交通運輸等各行各業(yè),并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
盧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強對流天氣是在全國及全球各地都可能發(fā)生的一種天氣,南方多發(fā)生在春夏季節(jié),而北方的發(fā)生時段可能還會延長到秋季,因為北方是平原地形,氣流運動比南方更少受到山巒阻隔,有時候強對流天氣可能還會更強烈。
伍志方說,當預計本地將出現(xiàn)強對流天氣時,氣象部門會提前發(fā)布強對流天氣預報和警報。在強對流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發(fā)布雷雨大風預警信號。
但強對流天氣的監(jiān)測預報存在很大難題,“雖然氣象部門會提前預報強對流天氣,但目前我們對強對流天氣具體的降雨、風力等的整體平均預報提前時間僅有約40分鐘。因為強對流天氣突發(fā)性太強、尺度很小,而且產生和消失的時間很短,監(jiān)測存在困難。美國是世界上對龍卷風預報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他們的提前量也僅為十幾分鐘。”伍志方說。
以廣東省為例,過去5年對強對流天氣(不區(qū)分雷雨大風、冰雹和龍卷風)預報平均提前量為46分鐘,預警命中率75%,錯誤率30%。
多措并舉應對“防御難”
氣象專家認為,風災防范是系統(tǒng)工程,包含預警水平、防御能力、意識普及等方方面面。
馮業(yè)榮說,目前我國在事前評估和防御方面仍相對較為滯后,宜繼續(xù)借鑒美國等預防水平先進的國家經驗,確保政策、資金和人力支持,進一步加強立體化多維度建設。
一是加強中小尺度災害天氣監(jiān)測預警能力建設,構筑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二是繼續(xù)推進防御氣象災害立法工作,對我國2010年出臺的《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盡快出臺或完善配套辦法。
目前城鄉(xiāng)規(guī)劃建設、管網設計等方面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雷擊風險評估、建筑物(構筑物)防雷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等仍無強制性和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guī),宜推進《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本地化,加快健全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
三是增強極端天氣的基礎防御能力。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將災害防范因素納入各類工程建設考量,尤其是在災害多發(fā)地區(qū)可考慮將氣候可行性作為當地建筑工程的考量標準,增強防災減災基礎。
鏈接:
極端天氣之二:湖北:大旱再敲應對極端氣候警鐘
極端天氣之三:江西:極端干旱有人為因素
極端天氣之四:氣象局:6月應重點防范暴雨、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