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坐擁3.2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儲備,在當前歐美債務危機中發(fā)揮著關鍵的“借款人”角色。如何既做到雪中送炭,又不至于太過冒險,需要中國反復掂量:在向歐洲伸出援手時,什么才是最佳的援助途徑。
一般的途徑自然有很多,包括直接購買歐洲資產(chǎn),但在歐洲對中國還頗多提防的情況下,資產(chǎn)購買不易,而除了資產(chǎn)投資外,其他途徑大致有四條:
第一條途徑,直接對希臘、西班牙、意大利這些陷入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進行援助,購買它們賣不出去的國債。但這無疑是下下策。原因很簡單,風險太高,收益太小,且很可能血本無歸。在這種高風險的狀況下,中國如果還直接購買歐洲人都不敢買的“笨豬”債券,實在有如火中取栗。
第二條途徑,是購買歐洲優(yōu)質債券,比如,購買德國、法國的AAA級國債。通過這種間接援助方式,讓德國和法國可以騰出更多資金來救助“笨豬”國家,而中國投資也相對安全。這可以說是中策,也是許多投資者的共同選擇!肮缮瘛卑头铺厝涨熬驼f,別指望他參與救助歐洲,他早已清空歐洲主權債券,目前僅通過持有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股份,保留著德國債券。通過這種“投資企業(yè)再投資”,巴菲特很有效地規(guī)避了投資風險,這種投資方式值得中國借鑒。
第三條途徑,中國不妨與歐盟和歐洲央行展開合作。在當前應對歐債危機中,“歐洲金融穩(wěn)定機制”和歐洲央行起著關鍵的作用,中國可以向它們“輸血”,這可以歸為中上策。如果以后發(fā)行歐元債券,這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選擇。
第四條途徑,則是中國通過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參與救助歐洲。在當前對希臘等國的救援中,IMF已提供了大量的資金。這種間接幫助,與上一條途徑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結果可能更好,是為中上策或上策。
為什么這么講?就是這牽涉到國際金融秩序的改革。在此前IMF融資中,中國出資500億美元成為第一個購買IMF債券的國家。此舉促使IMF加快改革,給予中國等新興經(jīng)濟體更多份額和發(fā)言權。在當前歐債危機的關鍵時刻,中國通過購買IMF債券間接馳援歐洲,一則可以降低自身投資風險,二則還可進一步加大對IMF改革的壓力,有助于進一步增強中國在未來國際金融秩序的話語權。
但不管是哪種途徑,都不存在毫無風險的上上之策。這就要求中國多管齊下,構建更有效的投資組合。比如,直接援助“笨豬”國家確實風險很大,但亦可能帶來超級收益,不妨在投資組合中撥出小部分資金,購買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品種。至于購買IMF債券,如果并不能促進IMF改革,或者收益率實在太低,那就顯然還不如中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