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神奇的人文勝景
2013-08-21   作者:桂郁良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仙水巖  夏程琳/攝  

龍虎山天師府  夏程琳/攝
  龍虎山,因《水滸傳》和張?zhí)鞄煻麚P天下。
  《水滸傳》開篇第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龍虎山的秀美景色:“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橫飛,藤蘿倒掛!
  龍虎山是一座道教之山,一座文化之山。

  龍虎山孕育了道教文化

  天下山水秀美的地方很多,但集山水、道教、崖墓群于一體的名山恐怕只有龍虎山了!
  早在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一代天師張陵攜弟子云游,由淮入鄱陽湖,溯信江,沿瀘溪河逆水而上,至龍虎山,見兩岸奇峰怪石林立,恍如仙境,便棄舟上岸,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龍虎山因此而得名。 
  道教選擇了龍虎山,龍虎山的靈山秀水孕育了道教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龍虎山山水綺麗,又有天師煉丹遺址,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唐代詩人顧況《安仁港口望仙人城》這樣描繪龍虎山:“樓臺彩翠遠分明,聞說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宋代王安石《龍虎山》寫道:“彎彎苔徑引青松,蒼石壇高進晚風;方響亂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聲中!
  另外,宋代文人蘇東坡、曾鞏、陸九淵、文天祥,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明代宋濂、徐霞客、夏言,清代袁枚等在龍虎山都留下詩文和題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游龍虎山,在他的游記中對龍虎山有精彩的描述:“遙望東面亂山橫翠,駢聳其北者,為排衙石,最高;欹突其南者,為仙巖,最秀;而近瞰嶺下,一石尖插平疇,四面削起者為碣石,最峭!
  南宋大教育家陸九淵在龍虎山景區(qū)的應天山創(chuàng)辦象山書院,成為當時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名噪一時,連大理學家朱熹也慕名想前往! 
  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曾在龍虎山入道,他面對龍虎山雄奇秀麗的山水畫卷,常常詩興大發(fā),揮筆即就,他的詩《水簾洞》:“飛泉如玉簾,直下數百尺;新月懸簾鉤,遙遙掛碧空!薄
  趙孟頫書寫的“道教碑”,又稱“仁靖大真人張留孫碑”,至今還留存于天師府內,這個碑字體方正,秀俊大方,早已印成字貼,是學趙體行書的范本之一。

  天師府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天師府內的古建筑群、古楹聯、古石碑、古樟樹,無不顯示出這座道教祖庭豐富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坐落于上清古鎮(zhèn)中間,面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是一處王府式的建筑群。天師府始建成于宋代,現存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修的。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后堂、私邸、花園等構成,規(guī)模宏大,雄偉壯觀。
  府門塑有一對石麒麟,正門一幅抱柱楹聯赫然在目:“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筆跡秀雅清麗、端莊大方,乃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所書。上聯是說天師的祖先是漢代的張良,在麒麟殿上會客,后來成了神仙;下聯是說天師的地位相當于一品宰相。府門上懸一匾額,上書“嗣漢天師府”。
  這匾額是清朝乾隆皇帝所題。這是說,張?zhí)鞄熓菑臐h朝開始,歷史多么悠久。
  進入天師府,但見整個院落坐北朝南,十分寬闊,一條筆直的道路向前延伸,東有假山花壇,西有幽篁竹林。來到二門前,有抱柱楹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此聯意為歷代天師道高德重使龍虎降伏、鬼神欽敬,也表明天師道的教理教規(guī)對信徒提出的修道養(yǎng)德的要求。
  二門之內便是深宅大院。院內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進三門,入私邸,在橫批“相國仙府”門楣之下,書有一幅“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對聯。對聯既表明天師府是一方洞天福地(龍虎山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又顯示出主領江南道教的天師府的歷史地位。西江,泛指江南,與南國同義。據史料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遷還龍虎山后,從此子孫世居不變,到解放前共嗣傳六十三代,形成代代相傳的家族世家,在我國歷史上唯一能與孔子世家相提并論。因張?zhí)鞄熂易遄V系完整及地位顯赫,故有“北孔南張”之說。
  三省堂殿內翠綠太極圓盤石,是張?zhí)鞄熡椭共降牡胤,故稱“迎送石”。殿中塑像,中為祖天師張道陵,他手執(zhí)寶劍;左為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右為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
  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就是《水滸》開篇第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中所寫的虛靖天師。
  施耐庵筆下的虛靖天師雖然神化了,但虛靖天師確有其人,并且是當時一位有名氣的詞人,在歷代天師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他自幼聰穎過人,9歲嗣教,12歲應詔。宋徽宗問:“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張繼先說:“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
  天師府內數十棵古樟樹是天師府獨具特色的一個景觀,這些古樟樹的樹齡小則600年,多則800年以上,很多古樹有幾人合抱之粗。千百年來,天師府內的建筑物或因朝代更替或因兵燹毀損,明早期的建筑物保存下來的并不多見,但這些種植于明代的古樟樹卻頑強的生存下來,根深葉茂,引來百鳥啁啾。
  如今,天師府內香煙燎繞,氤氳著濃郁的宗教色彩;道教樂曲縹縹緲緲,彌漫著祥和的文化氣氛。而一棵棵遮天蔽日的古樟樹,似乎在告訴人們,道教在中國有著多么厚重的歷史淵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圖說鷹潭•城市變遷 2013-08-21
· 鷹潭賦 2013-08-21
· 鷹潭:火車拉來的“世界銅都” 2013-08-21
· 內陸首家廢五金拆解加工區(qū)在江西鷹潭開園 2010-08-13
· 鷹潭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和國道全面中斷 2010-06-2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zhàn)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