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古稱陳倉,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發(fā)祥地,素有“佛骨圣地”、“青銅器之鄉(xiāng)”等美譽。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影響中華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禮》、《周易》,演繹了“封邦建國”、“周公吐哺”、“姜太公釣魚”、“暗度陳倉”等聞名古今中外的歷史典故。寶雞市所轄12個縣區(qū),個個擁有一些人文生態(tài)旅游著名景區(qū)景點。
渭濱區(qū):尋根祭祖訪圣地
|
|
|
雞峰山 |
常陽山上炎帝陵,尋根祭祖華夏情;
雞峰山上呈祥瑞,西秦寶地金雞鳴。
寶雞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神農(nóng)炎帝為首領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這里。炎帝陵位于寶雞市渭濱區(qū)神農(nóng)鎮(zhèn)境內(nèi)清姜河畔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重要場所。
寶雞原稱“陳倉”。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在雞峰山(今市區(qū)東南15公里)狩獵,獲雌雞,后飛至山上化為石雞,立祠祀為“陳寶”!暗么普甙裕眯壅咄酢,到秦穆公時果得霸業(yè)。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山上復聞神雞啼鳴,聲傳10余里。肅宗認為神雞為國之寶,雞鳴乃是吉祥之兆,遂改陳倉為寶雞,沿用至今。
金臺區(qū):登高望遠看流霞
|
|
金臺觀 |
|
北首嶺上曙光現(xiàn),文明發(fā)軔七千年;
道教圣地金臺觀,俯瞰寶雞眼界寬。
北首嶺位于寶雞市金陵河西岸,是一處保存較好、內(nèi)涵豐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遺址,面積6萬多平方米,距今約7100到5600年,比西安半坡遺址早400多年。考古發(fā)現(xiàn)大批先民房屋遺址、窖穴、墓葬等,出土各類文物6000余件。北首嶺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金臺觀位于市區(qū)北坡森林公園半坡處,創(chuàng)建于元朝末年,為明代道士張三豐修道處。觀門為明萬歷年間所修玉皇閣,觀內(nèi)有三清、元帝等8座大殿,西北角有八角形東華亭。金臺觀地勢高曠,俯瞰全市,“金閣流霞”為寶雞八景之一。
陳倉區(qū):看罷吳山看子牙
|
|
|
釣魚臺 |
太公穩(wěn)坐釣魚臺,蟠溪河畔隱巨才;
西鎮(zhèn)吳岳勢巍峨,群峰排空莽林海。
釣魚臺位于磻溪河上,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干遇文王而聞名于世,史料典籍多有記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語出于此。這里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頗負盛名的游覽勝地。
吳山即“西鎮(zhèn)吳岳”,坐落于寶雞西部山區(qū),為中國歷史名山,曾有岳山、千山、吳岳之稱,也是我國祭祀黃帝最早的地方。周秦王朝發(fā)祥寶雞,周秦帝王認為這是吳山保護之功,便將其封為西岳。其山勢巍峨,群峰排空,林海莽莽,森林覆蓋率達95%,現(xiàn)為省級森林公園。
扶風縣:青銅法門俱堪夸
|
|
|
青銅史墻盤 |
周原盛出青銅器,先周文化發(fā)祥地;
千年古剎法門寺,驚世瑰寶佛舍利。
周原為周人的發(fā)祥地。廣義周原東起武功、西至鳳翔,總面積數(shù)百平方公里;狹義周原遺址指扶風、岐山兩縣接壤處的周原核心區(qū)20多平方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漢代以來這里先后出土了毛公鼎、史墻盤等大量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xiāng)”。
法門寺在扶風境內(nèi)。始建于北魏。據(jù)史書載,唐代曾有8位皇帝每30年開啟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于皇宮供養(yǎng)。1987年4月3日法門寺地宮重新面世,發(fā)現(xiàn)了在地下沉睡千年的佛指骨舍利及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這里成為世界佛教朝拜中心、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旅游勝地。
岐山縣:周公諸葛名天下
|
|
|
周公廟 |
周公吐脯天下朝,英名遠揚周公廟;
諸葛亮星隕落處,五丈原上秋風高。
周公廟位于縣城西北7公里處,是唐代為祭祀周代開國元勛周公旦而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爸芄虏,天下歸心”享譽千秋。2003年考古專家在周公廟野外調(diào)查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兩片西周時期刻有文字的甲骨,隨后進行了大規(guī)?疾榭碧剑l(fā)現(xiàn)大量西周時期大型高等級墓葬、夯土建筑基址、卜甲及夯土城墻等。著名考古學家鄒衡稱周公廟遺址的發(fā)現(xiàn)“從學術價值上說,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內(nèi)堪稱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
五丈原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用武、勞竭命隕之地,古今聞名遐邇。
鳳翔縣:秦公古墓稱最大
|
|
東湖 |
|
雍城遺址盛名傳,始皇加冕千河畔;
東坡疏浚修東湖,喜雨亭記蘇簽判。
雍城位于鳳翔境內(nèi),秦德公元年至秦獻公二年(前677-前383年)秦國定都于此,長達294年,有19位秦國國君在這里執(zhí)政。秦王政曾行加冕禮于雍城郊外千河畔的蘄年宮。秦公陵園中最早發(fā)現(xiàn)、唯一發(fā)掘的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中國發(fā)掘的最大古墓,墓內(nèi)發(fā)現(xiàn)殉人186具,從出土石磬銘文推斷墓主人為秦景公。雍城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翔東湖在縣城東部,為北宋文學家蘇軾任鳳翔府簽判(公元1061-1064年)時疏浚。湖中建有喜雨亭、君子亭等,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蘇軾在此留下詩文180多篇。
千陽縣:燕伋望魯譽中華
|
|
千湖濕地 |
|
燕伋筑起望魯臺,中華尊師第一臺;
千湖濕地國家級,吸引游客絡繹來。
燕伋(前541-前476年),字子思,陜西千陽人,一生三次赴魯從師孔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歸里后在漁陽(今千陽城西裴家臺)設教18年,期間為能站得更高望得更遠,燕伋每天用衣襟撩土墊足登高以望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形成高11米、底徑35米的錐形土臺,后人稱此為“燕伋望魯臺”,并譽為“中華尊師第一臺”。
千湖國家濕地公園緊傍千陽縣城,依托陜西境內(nèi)最大的馮家山水庫上游濕地資源優(yōu)勢,以河流濕地特征為主,集河流濕地、庫塘濕地、沼澤濕地特征于一體,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典型的黃土高原濕地。
隴縣:第二華山出真人
|
|
關山草原 |
|
丘處機曾修道處,景福山麓龍門洞;
關山草原迎游客,風光秀麗景色新。
龍門洞以“奇、險、幽、古”為特色,有“第二華山”之稱,位于陜西隴縣西北景福山麓。史載元代道教“七真人”之一的丘處機在此棲居7年,創(chuàng)建了道教“龍門派”。龍門洞是久負盛名的道教名山和旅游勝地,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森林公園。
關山草原位于隴縣西南部,是以高山草甸為主體的具有歐式風情的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內(nèi)有天然林100多萬畝,草地30多萬畝,海拔2200米,年平均氣溫5.4℃,是避暑度假、旅游觀光的絕佳勝地。
麟游縣:古碑石窟天下奇
|
|
九成宮 |
|
隋唐勝地九成宮,三絕古碑醴泉銘;
石窟雕塑天下奇,特色鮮明底蘊深。
九成宮位于今麟游縣城,建于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至十五年(公元593-595年),始名“仁壽宮”,為文帝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唐高宗時曾一度改名為“萬年宮”,意指頤和萬壽,后又恢復原名,為唐代第一離宮!柏懹^之治”時由唐太宗李世民授命諫議大夫魏徵撰文,由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唐九成宮醴泉銘碑,被譽為“三絕古碑”,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甚大。
麟游境內(nèi)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慈善寺石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院摩崖造像等眾多文物風景名勝。
眉縣:橫渠先生創(chuàng)絕學
|
|
張載祠 |
|
秦嶺主峰太白山,森林旅游成熱線;
關中書院在橫渠,張載關學美名傳。
太白山是秦嶺主峰,位于陜西太白、眉縣、周至三縣交界處,最高海拔3771.2米,是中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名山。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太白山北麓的眉縣境內(nèi),公園面積2949公頃,包括10個景區(qū),180多個景點。公園海拔高度從620米到3511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國家森林公園。
張載(1020-1078年),眉縣橫渠人,人稱“橫渠先生”。北宋哲學家,關學創(chuàng)始人。其名句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h內(nèi)今有張載祠、張載墓等。
鳳縣:嘉陵江邊賞羌舞
|
|
羌族歌舞 |
|
羌族歌舞響夜空,音樂噴泉滿山星;
嘉陵源頭出代王,山清水秀有名聲。
鳳縣作為“陜西省首批旅游示范縣試點單位”。強力打造“大秦嶺旅游會客廳”。夜幕降臨,環(huán)城山上既環(huán)保又節(jié)能的1500多盞太陽能星星燈和一彎新月將夜空裝點得格外迷人;江邊廣場上羌族歌舞熱烈奔放;穿城而過的嘉陵江上,大型音樂噴泉圍繞“水韻江南,七彩鳳縣”主題演奏出華麗篇章,其中擎天玉柱高噴180米,振奮人心,賞心悅目!傍P縣旅游”已成知名品牌。
嘉陵江源頭在鳳縣境內(nèi)秦嶺梁代王山,如今已成旅游熱點?h境內(nèi)還有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紫柏山風景區(qū)等著名旅游景點。
太白縣:北方風情南方韻
|
|
|
古棧道 |
春看山花夏避暑,秋觀紅葉冬賞雪;
暗度陳倉載史冊,千年棧道有褒斜。
太白縣因秦嶺主峰太白山而得名。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既有北方風情,又有南方風韻。全縣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年平均氣溫7.8℃,夏季平均氣溫只有19℃,素有“天然空調(diào)城”之美稱。境內(nèi)有太白山、青峰峽森林公園、黃柏塬原生態(tài)風景區(qū),并有8萬多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是常年四季有看點的生態(tài)休閑目的地。
褒斜棧道橫穿太白縣境114公里,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沿用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一條古棧道,至今存留多處遺跡。此處發(fā)生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本組照片由寶雞市委宣傳部、寶雞市文物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