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新一屆政府正在不斷突破思維定式和政策剛性,力求通過改革與創(chuàng)新,逐步化解經濟運行中的風險。 “治大國如烹小鮮”。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中國經濟,尤為如此!叭诏B加”加大了中國經濟的“風險系數”,甚至使中國經濟面臨了“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的重要關口”。地方融資平臺償債缺口、過剩產能、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等幾大“雷區(qū)”,相互聯系,互為傳導,任一環(huán)節(jié)“風吹草動”,都可能觸發(fā)系統性風險。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形勢,采用傳統宏觀調控方式,很可能會出現“調不動、調不轉、調不靈”的情況。為此,必須在保持宏觀審慎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調控模式。特別是對待地方債、影子銀行、產能過剩以及流動性風險等難題,更要辨證施治,分類處置,差別化調控,避免以往“一刀切”的政策傾向,要在擠泡沫、去杠桿與維護金融穩(wěn)定之間取得政策平衡,化解風險于改革創(chuàng)新之中。 比如,在解決地方債務問題時,傳統的思路是過度盯住負債端。如果換個思路,從新的角度去思考,改用債務與資產置換的辦法,或許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具體可供選擇的路徑有以下幾條:其一,將部分城投債轉為市政收益?zhèn),將公用事業(yè)類的城投債定位為市政收益?zhèn),并在地方政府預算中設立特別賬戶,進而從根本上降低政府融資對社會融資特別是實體部門融資需求的擠出;其二,建立基礎設施產權交易市場,完善地方政府投資項目退出機制,以便退出部分國有股權,盤活融資平臺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等金融運作手段為新項目籌集資金;其三,以股權融資替代債務融資,將政府的經營性資產通過市場轉讓,轉讓收入用于償還到期債務,從而降低全社會的杠桿率。 再如,影子銀行問題的確隱患重重,但也不能簡單粗暴地一壓了之。一定程度而言,中國式影子銀行體系承擔了提供直接融資、服務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功能,在實質上起到了連接貨幣市場和存貸款市場的中介作用,成為傳統銀行信用擴張渠道的替代或補充。這明顯不同于歐美等國通過金融衍生品無限放大杠桿的影子銀行體系。正因如此,監(jiān)管當局應該基于“有益于完善融資體系、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原則,有區(qū)別地采取以鼓勵和引導為主、適度監(jiān)管和規(guī)制式監(jiān)管三種不同模式,實施分類化和差異化管理。 中國經濟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qū),推進什么樣的改革更有利于中國經濟效率的提升,如何推進改革更有利于短期乃至長期風險的化解,是對新一屆政府經濟治理能力和政策智慧的莫大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