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塔山 |
寶塔山、清涼山、楊家?guī)X、棗園、王家坪……說起紅色延安,很多人早已如數家珍。在一撥一撥來延安的人中,有很多人都是懷著青春家國夢想到延安的。延安給他們終身的影響,他們也在這方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之后也吸引著更多的年輕人來這里追尋他們的足跡。
愛國青年去延安
第一撥大批來延安的年輕人是在上世紀抗日戰(zhàn)爭后開始的,來自天南海北的愛國青年紛紛奔赴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他們中的很多人,作為“三八”式干部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多條戰(zhàn)線上的領導骨干。
當時,為了培養(yǎng)壯大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在延安先后創(chuàng)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中國女子大學等十幾所院校,面向全國招生。為了讓更多的愛國青年能順利到達延安,中共中央于1938年4月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設立各校聯(lián)合招生委員會,在經費十分拮據的情況下,對沒有路費的青年學生給予補助,對女青年給予乘車的便利,為延安輸送了大批進步青年。
就這樣,一批又一批的愛國青年北上奔赴延安。這些來自各地的熱血青年,在延安學習、生產、生活,在思想和能力上迅速成熟起來。他們給延安注入活潑的血液,給這方土地留下了永久的記憶。當時,以青年學生為骨干的群眾文藝運動蓬勃發(fā)展,秧歌隊遍布城鄉(xiāng),詩歌、快板、新陜北說書、民間演唱、自樂班、剪窗花等活動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一大批年輕的藝術人才紛紛成長起來。
他們到南泥灣、到部隊、到農村,在實際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延安平劇院創(chuàng)作排演反映新生活的評劇《上天堂》和新編歷史劇《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陜甘寧邊區(qū)民眾劇團創(chuàng)作上演的秦腔現(xiàn)代劇《血淚仇》、《窮人恨》,魯藝編排、王大化和李波合演的《兄妹開荒》,賀敬之等編寫的歌劇《白毛女》、歌曲《南泥灣》,李季的長詩《王貴和李香香》等,成為了延安戰(zhàn)時文化的代表作品。
據統(tǒng)計,抗戰(zhàn)時期,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qū)各類學校共培養(yǎng)了4萬多名政治、軍事干部,以及上千名文化與技術干部。他們充實和加強了各解放區(qū)的黨、政、軍、群各項工作,他們從延安起步,成為星星之火,灑向全國各地。他們懷揣著崇高的愛國理想,投入了到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直至迎來一個新中國的誕生。
知識青年下延安
今年春節(jié)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了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47年前,十五六歲的習近平來到這里開始了他艱苦卻受益終生的插隊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里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直到1975年秋天才離開這里,整整7年時間。
延安市旅游局局長馬彥平對記者說,當時與習近平一起在延安下鄉(xiāng)的北京知識青年有2.8萬人,他們響應毛主席1968年12月發(fā)出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在延安黃土地上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這是第二撥成批來延安的外地青年,都是青年學生。
與建設兵團知青大規(guī)模聚集在一起不同,延安知青是直接、分散下到村里,每村幾個、十幾個人或幾十人,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幾乎每個知青剛開始都不習慣延安的生活、生產,但快很由于生存的需要,每個人都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延安農民。這些從北京來的學生在艱苦生活中懂得了人生的衣食之難、體會到了稼穡之苦。正是有了在延安下鄉(xiāng)生活“這碗酒墊底”,很多知青在今后的歲月里都做出了不凡的成績。
在那個困苦的年代,延安的經濟和文化都非常落后,北京知青的到來,為延安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文化建設上,知青更是領文明之首、開風氣之先。他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深刻地影響著當地的鄉(xiāng)俗民風,給生活在這方閉塞土地上的群眾進行了一次現(xiàn)代文明的啟蒙。如延安市志丹縣第一支少年足球隊,便由北京知青張小建帶出來的。這位原北京少年足球隊的前衛(wèi),第一次把足球的種子播撒在了這片黃土地上。如今志丹縣的少年足球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被中國足協(xié)授予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
現(xiàn)代青年回延安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弊詮馁R敬之的抒情短詩《回延安》入選學校語文課本后,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都是從這篇文章上第一次了解延安。而近年來紅色旅游在全國的興起,使得延安成為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青年愿意看一看、走一走的地方。
與前兩撥成批到延安的青年不同,如今到延安來的外地青年待的時間都不長,少則一天,多則二、三天,走馬燈似地把歷史文物和革命舊址一看,吃一些陜北特色小吃,聽幾段陜北民歌,留幾張旅游照片。他們未給延安留下任何深的印記,也很難有多少收獲。
什么是真正的紅色延安?難道寶塔山、清涼山、楊家?guī)X、棗園、王家坪就是紅色延安嗎?這些都只是紅色延安的外在表現(xiàn),其真正的實質,卻是蘊藏在其中的一股子家國夢想。無論是愛國青年,還是知識青年,他們之所以從延安走出去后能取得不小的成績,緣于他們在這方黃土地上熏陶和滋養(yǎng)出來的堅定信念和奮斗精神。
延安的寶塔山、延安水,以及山崖上錯落有致的土窯洞,承載的是革命豪情,展示的是英雄情懷,放飛的是青春夢想。現(xiàn)代青年要真正回延安,需傾聽歷史的回聲,需慢慢了解深植于先輩靈魂深處的紅色革命情結。唯有這樣,到延安才不需此行,才能對自身的成長聚集起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近年來延安已逐漸認識到以往紅色旅游的不足,已試著把紅色教育培訓融入到紅色旅游中,學員們通過在延安的學習、生活,能更了解紅色延安。事實上,也只有把紅色延安的精神注入到紅色旅游中,紅色延安青春行才真正有了意義,延安也將會因此成為青年們心中永遠的精神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