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要和
    2007-08-24    徐殿龍    來源:經濟參考報
  “理直氣壯”是人們常用的一個成語,意思是說,因為理由充分,所以說話有氣勢。一直以來,我們也都以為只要有理就該“氣壯”,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僅自己感到坦然,而且旁人也都會認可,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了放之四海的公理。
  近日筆者翻看《日常的佛心》哲理故事書籍時,有一則小故事令人感慨良多:
  在一家小餐館,有一位顧客點了一杯紅茶,但因為自己的無知,導致了一場風波!靶〗悖氵^來!你過來!”那位顧客一開始就高聲喊道,并指著面前的杯子,態(tài)度冰冷生硬,“你看看!有牛奶沒檸檬,把我的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服務員非常有禮貌地走過來,態(tài)度非常好,連忙道歉,并承諾馬上換一杯。新紅茶和配備的檸檬及牛乳很快遞到顧客的面前,看到顧客開始安閑地喝著茶,小姐很有禮貌地輕聲說道:“這位先生,我可否建議您在品紅茶時,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再放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蹦俏活櫩吐牶竽樍⒓醇t了,匆匆喝完便走了。有人笑問小姐,“明明是他錯,你為什么不直說呢?”可服務小姐卻說:“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
  故事雖小,給人的啟發(fā)甚大。一個人為什么常常在發(fā)生爭執(zhí)時偏要理直氣壯而不能理直氣“和”呢?
  將理直氣“和”運用到在企業(yè)管理及經營中,不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只要有理時,能夠做到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使工作做得更好,使意見得到采納,于企業(yè)、于自己都有益處。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有理無理只是暫時的相對的,因為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關鍵是你有沒有能“和”的寬廣胸懷。大家理直氣和了,所有人能夠精誠團結,能尊重他人,默契配合,互敬互助互愛。此時,就會包容,就會不去計較“小我”,而更看重的是整個集體和“大家”。
  試想,如果整天為一點“雞毛蒜皮”發(fā)生爭執(zhí),各自都理直氣壯,都據(jù)理必爭,得理不饒人,不愿“輸”半點,受不得半點委屈,后果將不堪設想,于工作于己于人都不利。即使是與客戶或消費者相處中,也應該遵循“客戶的滿意就是企業(yè)的工作標準;視客戶的抱怨為最好的禮物”的服務理念,因為這一理念背后就道出了“和”,如果不“和”,你就不可能容忍客戶犯錯,客戶的滿意與否就會變得無關緊要,面對客戶的投訴不是積極處理而是盡可能回避。     企業(yè)要和諧,團隊要和諧,同事間和為貴,只有和諧才能求發(fā)展。當然,做到理直氣和,除了直接對企業(yè)有一定好處外,更多的還表現(xiàn)為一種團隊、妥協(xié)和信任,因為一個團隊中,難免沒有“不和”之音,如果能夠以“和”對“不和”,這樣的團隊就是一個有戰(zhàn)斗力、有競爭力的團隊。
  當然,提倡“和”,并不是無原則的“和”,特別是對于執(zhí)行公司的制度和管理,不能一味求“和”,應該是該管的管,該嚴的要嚴。因為只有在“硬”與“嚴”的基礎上講“和”才有意義。
  面對“理”字,是“壯”是“和”,雖可區(qū)別對待,卻大有學問。一般情況下,“理直”也莫“氣壯”,“得理”亦須“饒人”,在有“理”的情況下在“和”字上下功夫,能在“理”上講出“情”來,謀求和諧共處,和諧發(fā)展,這樣,理順、人和、業(yè)興,凡事即可事半功倍。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