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頻發(fā)敲響公眾個人信息保護警鐘
    2009-05-13    本報記者:鄭良    來源:經濟參考報

  福建省泉州市警方日前摧毀兩個特大汽車退稅、電信欠費虛假信息詐騙犯罪團伙案件,涉案金額達1000多萬元。
  記者采訪發(fā)現,近年日益多發(fā)的電信詐騙與公眾個人信息資料管理不善密切相關。法律專家提出,當前,由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建設的欠缺,公眾個人信息資料保護沒有被相關單位重視,不法分子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個人信息資料,并用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應當從立法上解決公眾隱私權保護問題。

  電信詐騙陷阱

  2008年8月的一天,泉州市民張女士突然接到一個自稱是當地“車管所”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準確說出張女士購買的轎車車型、車牌、購車時間及家庭住址后說:“根據國家最新修訂的法律及政策,您可以享受購車退稅優(yōu)惠,之前我們曾給您寄過一封退稅通知單,不知什么原因您沒有簽收,今天是退稅最后一天,請直接跟稅務局退稅中心聯系,請記下退稅中心電話號碼!
  過了約20分鐘,張女士又接到“退稅中心”工作人員電話,手機上顯示的是剛才記下的號碼。對方確認張女士車牌號及身份證號碼后稱,根據最新政策,張女士可享受購車款3%的退稅優(yōu)惠,現在該稅款已存入銀行專門賬戶,請記錄該賬戶賬號及密碼,到銀行ATM機上進行轉賬操作,請記錄轉賬提示電話號碼,會有專人對您進行轉賬取款指導。
  張女士撥打當地114號碼查詢,發(fā)現接到的兩個電話顯示號碼確實為當地車管所及稅務局工作電話,她信以為真,在銀行ATM機上根據對方電話提示操作,卻將自己卡上的14萬元存入了對方賬戶。

  個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教導員陳宗慶說,公民個人信息資料可能通過多種渠道泄露,從警方近年來破獲的多起購車退稅詐騙案來看,中介、車行在為車主提供代辦過戶、辦證、上牌、修理等服務時,詳細掌握了車主個人信息,由于缺乏信息管理、保護的有效機制,這些資料很容易泄露。
  陳宗慶說,近年來,電信詐騙呈現團伙化、組織化趨勢,犯罪團伙內部分工明確,有專人負責搜集各種身份資料,用于從事詐騙活動;一些個人、團體甚至以販賣他人身份資料牟利。
  記者在公安、法院等部門采訪了解到,求職應聘、購房辦證、銀行開卡、復印身份資料、公司掌握的客戶資料等多種場合都可能發(fā)生身份資料泄露現象。
  今年年初,福州市臺江區(qū)法院判決一起信用卡詐騙案,犯罪分子先后利用六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向多家銀行申辦信用卡,透支數萬元。法院查明,受害者的身份資料被人搜集來進行販賣,犯罪分子以每人300元的價格購買到這些資料,用以進行信用卡詐騙或轉賣獲利。
  受害者李某說,2007年8月,她到福州一家貿易公司應聘,當時提交了身份證復印件,后來未被招聘,也未領回身份證復印件。2008年5月,這家貿易公司人員冒用其身份證申領了銀行信用卡,李某向公安機關報了案。
  同案受害者林某說,2007年11月、2008年3月間,同事劉某以借身份證開戶炒股為由將自己及其妹妹的身份證復印件分別借走,后來這些資料被犯罪分子用來辦理信用卡透支。
  一些機關、單位由于缺乏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也存在泄露員工、客戶身份資料現象。2008年2、3月間,福建晉江市第二中學、華僑大學和廈門某中學90多名學生家長分別接到“其小孩出車禍,正在搶救,急需用錢,要家長向指定銀行賬戶匯錢”的電話,犯罪分子詳細掌握了學生及其家庭信息狀況,在當地社會引起恐慌。
  警方經過近一個月的偵查、追捕,在廣西河池市抓獲詐騙分子九名,當場繳獲筆記本電腦、打印機、手機等作案工具以及大量全國各地中學、大專院校學生家庭通訊錄記錄本500多本。
  犯罪嫌疑人交代,其掌握的各地學生家庭通訊資料是從互聯網上搜索查詢或進入校園網站瀏覽下載的。他們利用學生上課手機不能通話之機,打電話給學生家長稱“其小孩出車禍,正在搶救,急需用錢,要家長向指定銀行賬戶匯錢”,先后得手18萬多元。
  陳宗慶告訴記者,這起案件發(fā)生后,他專門找了市教育局有關人員,要求教育局采取措施保護學生個人信息資料。不久,泉州市教育局發(fā)出通知:學校不得將學生及其家庭信息資料在互聯網上公布。

  立法解決隱私權保護

  廈門勤賢律師事務所律師曾凌認為,身份證復印件、家庭住址、電話、工作單位等公眾個人身份資料屬于公民個人隱私范疇,未經本人同意,他人不得將這些資料泄露、提供他人使用。
  曾凌說,隱私權屬于公民人身權的一種,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其范圍包括個人生活中不愿為他人知悉的信息,如私生活、日記、相片、生活習慣、財產狀況、通訊方式等。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司法實踐中,只有當個人隱私泄露、導致當事人名譽受到損害時,法院才會以侵害名譽權為由對當事人進行保護,這不利于當事人隱私權的保護。
  曾凌提出,應當從立法上解決隱私權保護問題,對隱私權作出界定并規(guī)定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責任,促使掌握公眾個人信息資料的單位、個人完善眾個人信息資料管理、保護制度,防止個人信息隨意泄露。
  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進行侵權責任法立法,不少專家學者建議,對隱私權保護專門作出規(guī)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新在其主持起草的侵權責任法專家建議稿中提出,采取披露、宣揚、窺視、竊聽、偷拍、騷擾等方式,侵害他人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侵害生活安寧,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
  2008年12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侵權責任法草案對利用網站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承擔的連帶責任作了明確規(guī)定。該草案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有權向網絡服務提供者發(fā)出要求刪除、屏蔽侵權內容的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得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失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相關稿件
· 廣發(fā)銀行:攜手北京電信推出送手機活動 2009-05-08
· 歐盟電信業(yè)改革草案“難產” 2009-05-08
· 英國電信宣布最新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 2009-05-06
· 電信市場資費爭奪戰(zhàn)愈演愈烈 2009-04-29
· 3G短期內占領不了農村電信市場 200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