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似乎已經度過最為艱難的時期。不過,危機最為惡劣的時侯盡管已經過去,但對于危機的反思可以說才剛剛開始。
實際上,危機愈演愈烈的時期,全球金融市場籠罩在一片恐慌的氣氛之中;而金融市場往往總是健忘的,在恐慌時期過后,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幅上揚又重新使金融市場充滿了樂觀的氣氛。這一點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在恐慌時期,中環(huán)最為喧鬧的餐廳和商場門可羅雀;而在恐慌時期過去之后,站在中環(huán),幾乎看不到危機的痕跡。一位從事資產管理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士告訴我,在恐慌時期,他所在的中環(huán)寫字樓似乎一下子空了不少,十分冷清;而僅僅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寫字樓里面又重新喧鬧起來。
危機最壞的時期過去當然是一件值得歡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如果不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反思和追溯,很可能導致危機的隱患并不能完全消除。換句話說,危機往往暴露了現有的經濟金融體系中的深層次和結構性的問題,而危機本身往往成為推動這些問題解決的重要的倒逼動力,F在危機的恐慌時期那么快過去,是否改變這種經濟內在不平衡的動力會明顯衰減?
簡單一點說,我們是否可能錯過一個很好的利用危機來進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如同有的金融界同仁所說:We will miss a good
crise.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立足于金融危機時期的一些思考與擔憂,在危機的恐慌時期過去后,深入對全球經濟金融體系進行反思,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經濟金融界避免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文收錄了金融危機一年多來,我親歷金融危機過程中所進行的一些思考,其中既有一些理論性的分析,也有一些對話式的討論,盡管缺陷和不足在所難免,但是都大致可以說是一些立足于金融市場的思考,F在看起來許多判斷開始成為共識,但是在危機之中,許多判斷的得出,往往經歷激烈的爭論,例如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對于中國經濟脫鉤并強勁復蘇的判斷,當時就受到許多的挑戰(zhàn)與質疑;對于城市化推進在擴大內需中的獨特影響力,以及中國再杠桿化的空間等,也是在與金融界的討論中逐步被認同的。這些在危機中的思考,應當成為下一步進行跟蹤思考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起點,畢竟親歷危機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總結的經歷。
從總體上說,這次影響世界的金融危機有著深刻的根源,即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貿易體制作用下,發(fā)達國家和新興發(fā)展中國家在產業(yè)結構、貿易結構、儲蓄消費結構等方面的不平衡。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這種不平衡愈加嚴重,便會因美國資產市場價格破滅這一局部事件迅速擴散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應對危機和世界經濟的新一輪復蘇增長的過程,其實質是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多方面的內容。
客觀講,從根本上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監(jiān)管并非一日之功,實現全球經濟的再平衡更非易事。在每次大規(guī)模的金融危機之后,隨之而來的都是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和各國經濟實力的潮起潮落。全球經濟再平衡給予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既有沖擊,但是也更意味著機遇?梢灶A計,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蘇,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以結構轉型為重心的新的發(fā)展階段。具體來說,中國經濟要從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帶動增長的模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yè)轉變到依靠一、二、三產業(yè)協(xié)調帶動的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轉變?yōu)橹饕揽刻岣邉趧恿λ刭|、企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來發(fā)展。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將發(fā)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于金融這樣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行業(yè)來說,在書齋里研究金融市場和金融政策難免脫離實際,在金融危機中,因為先后在香港和內地金融機構工作的經歷,我經常得以有各種機會,與決策者、金融家和研究者以及企業(yè)家討論應對危機的舉措,分析全球金融市場發(fā)展的趨勢,我從他們那里學習到了許多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重要的分析判斷,參考了他們的不少研究報告,恕不能一一列舉。同時,我的研究生也在資料搜集整理方面提供了積極的幫助和支持,李勝利、朱元倩、孟之靜同學協(xié)助進行了文章的搜集,在此一并致謝。當然,書中難免會有各種局限和不足,懇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