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美)凱文·凱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在人們普遍的認識中,科技是人類的發(fā)明,是人類的專利。然而事實遠非如此。除了人類之外,動物界其實也有著很多帶有技術或技術含量的行為、產品,只是往往被人類忽略了而已。以此推論,在地球上,技術的產生和演變已經經歷了40億年之久。這是《科技想要什么》指出的觀點之一。
回到人類所界定的技術,其發(fā)展與人類的進化、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人類推動著科技的發(fā)明、發(fā)展和運用,科技又反過來造福于人類(也時刻威脅著人類),人類與科技的關系似乎糾纏不清。人類對科技可謂是又好又怕。
不過,凱文·凱利對科技有著鮮明、截然不同的觀點,《科技想要什么》以通俗而非純學術的方式展開敘述,并給予了讀者諸多的答案。而這些,也正是本書價值的與眾不同之處。
凱文·凱利有著豐富多彩的閱歷、特立獨行的科技認知。年輕時多年的國際游歷,職業(yè)生涯和科技的深切聯系,造就了他獨特的科技觀。在他看來,在科技40億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技術元素”而非“技術”才能真正準確地界定、表達出“科技”的含義和本源。
一個共同的認識是,科技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科技只是人的產物,是工具。人可以,并且應當駕馭科技。但凱文·凱利認為,科技與人類共同進化。被他稱為“技術元素”的科技力量,并不是晚近數百年、幾千年的產物,而是伴隨著生命演化數十億年的整個過程。在這個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凱文.凱利賦予了科技更多的元素、特質、意義、善與美甚至生命。
作者以史詩般的敘述展開對人類與科技關系的尋根之旅。從遠古到當代,從鄉(xiāng)野到城市,作者從“我的疑惑”開始,“發(fā)明我們自己”,傾聽科技之聲……探尋“科技的軌跡”,最終在科技中“尋找歡樂”。
作者觀察認為,當今的科技,除了機械性特征之外,還有自主性特征。“技術元素遵從我們的設想,以完成我們試圖引導它們去完成的任務為目標。但是在這些驅動之外,技術元素有它自己的需求。”“它要梳理自己,自我組織成不同層次,就像大多數內部關聯度很高的大型系統一樣。技術元素還追求所有生命系統所追求的:使自己永存,永不停息。”這些觀點聽起來似乎很嚇人,但細想一下電腦和機器人的運用及其發(fā)展,就會覺得不正常了。
作者還以一個科學家的驚人結論來推論人類和科技在某種意義上的一致性!盁o論生命的定義是什么,其本質都不在于DNA、機體組織或肉體這樣的物質,而在于看不見的能量分配和物質形式中包含的信息!薄巴瑯,隨著科技的物質面罩被揭開,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內核也是觀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質的信息流為基礎的。”也基于此,作者借人類賦予了科技人性的一面,如善與美。
“科技想要的,就是我們想要的”。而我們想要什么呢?
科技和我們想要的是:“需要所有生命、所有思維和所有技術共同開始理解現實世界;需要技術元素整體——也包括我們——去發(fā)明必須的工具,為世界創(chuàng)造奇跡。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將創(chuàng)造更多選擇、更多機會、更多聯系、更多思想,提高多樣性和統一性,增強美感,同時也會創(chuàng)造更多問題。這一切綜合起來將產生更多的善。”
以作者的觀點推論,未來是否有人類與科技融為一體的一天?如有,人類、科技、人類與科技是何模樣?(原載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