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來了》 作者:隨風打醬油 出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85后”基層城管宋志剛連同他的《城管來了》一下子火了。干了3年城管的宋志剛將工作里的酸甜苦辣寫成了書,他的書被稱為“國內第一部展現(xiàn)城管真實狀態(tài)的無碼作品”,宋志剛也被稱為“城管里的韓寒”。
并不能完全否認各種對《城管來了》的贊譽之詞中,夾雜著一定的商業(yè)因素,《城管來了》的火當然也和“時代契機”有著莫大關系。近年來城管和小販的沖突日益尖銳,城管打傷小販的丑聞層出不窮,城管成了百姓眼里“穿制服的土匪”。雖然也有輿論持續(xù)地剖析著“城管之惡”的原因:他們是身不由己的末端執(zhí)法者,他們是體制下的怪胎,他們也是民眾情緒的宣泄出口,但這些剖析都無法真正緩解民眾對城管的負面印象。而《城管來了》是一名城管從業(yè)者從他的職業(yè)視角展示的社會萬象,這不是對付小販的“武功秘籍”,也不是“美化城管”的“五毛書”,因為其對城管“不美化不抹黑”,所以該書也被譽為“從憤怒的口水中打撈中國城管”。
但是,與其說“打撈中國城管”是宋志剛和《城管來了》的最大價值,倒不如說《城管來了》這本書所展現(xiàn)的“對話姿態(tài)”更具社會價值。每個行業(yè)里都有害群之馬,《城管來了》展示了城管鮮為人知的真實生活,也展示了街邊小吃攤用內衣做煎餅油刷等鮮為人知的秘密。不是所有看似強勢的群體都需要鞭撻對峙,也不是所有看似弱勢的群體都需要同情憐憫。遺憾的是,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生活在情緒的對抗里,一個行業(yè)里有了“惡”的樣本,就將這個行業(yè)“徹底妖魔化”已經(jīng)成為一大娛樂模式。人們已經(jīng)沒有耐心去深入了解那個被妖魔化的行業(yè)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真誠對話完全成了當下社會的稀缺資源。
習慣于“對峙而非對話”,只能讓對抗加劇。城管有“惡”在先,接著民眾開始“妖魔化”城管。而城管很少出面解釋,偶有回應,也多是官話套話,鮮見真誠的聲音。這種“沉默”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理虧”,更大程度上還是因為“不屑”:作為弱勢群體的小販左右不了城管的命運,任憑小販們如何妖魔化城管,都無礙于城管繼續(xù)執(zhí)法。
城管不屑于和小販對話,城管形象越來越差;醫(yī)生不屑于和患者對話,醫(yī)患糾紛越來越多;“富二代”不屑于與民眾對話,“富二代”被標簽化、被傷害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在一個習慣于對峙而非對話的社會里,無論強勢群體還是弱勢群體,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幸免于難。
當前,中國社會貧富分化愈來愈嚴重,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別也日趨固化,社會結構的斷裂,已然在“對峙”雙方造成了“極力否定對方”的心理模式。但是,強勢階層和弱勢群體的博弈,遠遠不是零和博弈,這就意味著在他們中間至少存在一個空間,這就為對話、合作以增進彼此理解提供了可能。遺憾的是,無論強勢階層還是弱勢群體,似乎漸漸失去了突破利益秩序進行理性對話的能力。尤其對于強勢階層來說,他們更愿意把自己封閉在堅固的堡壘里,而不是“奢求”被弱勢群體理解。
在西方社會,“社會對話”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更傾向于對話和討論,反對對抗和分歧!吧鐣䦟υ挕笨梢苑乐鼓硞社會的角色,相對于另外一個主體取得不相稱的優(yōu)勢,因此使得各個利益主體取得大體平衡。而對于我們來說,習慣了怒目相對,理性的社會對話似乎只是奢侈品。
宋志剛和他的《城管來了》,在某種程度上舒緩了小販和城管的對峙心理。他們的重要作用還在于,警醒那些看似強勢的階層走出封閉的堡壘,與“誤解”他的群體進行真誠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