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解讀經(jīng)濟學作品,大致有三個維度:歷史、邏輯和數(shù)據(jù)。歷史是相似的,因此以歷史為鑒,可見人心;邏輯是一致的,給予邏輯的支點,能夠產(chǎn)生撬動地球的力量;數(shù)據(jù)如果是真實的,也許挖掘數(shù)據(jù),能夠解開“無形之手”的奧秘。這本著作,就是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去解讀貨幣的成果。目前次貸危機陰影尚未消退,可能許多讀者認為,貨幣崩潰、華爾街敗局、金融賭局之類更能反映當下情形,而本書多少顯得有些另類。奇文共賞,疑義與析,何妨以歷史之名解讀貨幣?
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閱讀沒有公式、數(shù)據(jù)、圖表和冗繁注解,語言淺白的這本書,仍然讓我相當不適應,如同高一腳低一腳地崎嶇慣了,反而不適應坦途。讀完此書后,我必須承認這是一本舉重若輕的著作,給金融專業(yè)人員以一種新的視角。也讓我更深地理解,所有的歷史可能都是虛假的,除了“歷史”這兩個字;所有的小說都是真實的,除了“小說”這兩個字。
對于貨幣,解讀是如此之多,有的說“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是貨幣”,有的說“貨幣就是貨幣的職能(money is what money
does)”,有的說金本位才可靠,信用本位不可靠,有的則說要建立超主權國家的貨幣,凡此種種。本書給予了我們一個隱含的答案:貨幣是基于國家能力的信用競爭選擇。因此,金銀天然是貨幣,因為金銀昂貴,無用,易于分割而難以復制,這對早期競相追逐貨幣的政府和個人是嚴厲而現(xiàn)實的制約。但世易時移,在凱恩斯那里,黃金變成了“一截短短的、野蠻的金屬崇拜的尾巴”。真正的歐元之父羅伯特·特里芬則尖銳地諷刺說:“人們走遍天涯海角尋找和開采黃金,竟然是為了把它們埋入更為壁壘森嚴的地窖!”看起來,如果某種貨幣當下最流行,那么就暗示著該貨幣背后的國家實力在全球信用競爭中勝出,但這種競爭優(yōu)勢不是天然和永久的。如果市場經(jīng)濟的一個維度是信用合作秩序的自發(fā)擴展,那么貨幣崛起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本書從銀行、債券、股市、保險一直討論到房地產(chǎn),看起來更像是從金融機構的類型,而不是從金融體系的功能去討論問題,或者說這種安排多少有些聽其名,而不是觀其行。關于銀行的起源,我寧愿相信弗格森的說法,即銀行和高利貸者相關,也不愿意相信銀行起源于替公眾儲藏管理黃金的金匠,或者起源于早期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的貨幣匯兌者(money
exchanger)的說法。如果讀者有興趣,不難發(fā)現(xiàn),從管仲、呂不韋直到山西票號的傳奇,中國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并不遜色于西方。
中國民眾對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了解,可能起源于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貨幣戰(zhàn)爭》,歷史上的確存在,并且仍然存在著這個神秘而驕傲的家族,但在我看來,他們被卡通化了。讀者如有興趣,可能更容易發(fā)現(xiàn),作為“金融波拿巴”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其更為廣泛流傳的是遺產(chǎn)繼承方面的鐵血戒律,只能表親內(nèi)結婚、絕不允許透露家族財產(chǎn)、違者失去家族財產(chǎn)繼承權等森嚴規(guī)定,顯示了早期歐洲金融世家的驕傲或恐懼。
在作者討論股市部分的內(nèi)容時,多少討論到了華爾街,這個充滿光環(huán)和失落、貪婪和丑聞的場所。對于華爾街的爭議,近百年來從未曾停歇,到底是美國制造業(yè)的“主街”引領了“華爾街”,還是相反?猶太人的投資銀行和新教精神的投資銀行有什么異同?美國是個充斥著英雄史觀的國度,華爾街尤其如此,因此華爾街的英雄們除非已經(jīng)死去,否則,要么成為神龕中的偶像,要么淪落為茶余飯后的談資。次貸危機之后,獨立投行制度暫時消失了,但從歷史維度,我寧愿相信:商業(yè)銀行的幸存,也許在于其能吸收公眾存款不斷補充流動性;投資銀行的不幸,在于在承銷和經(jīng)紀業(yè)務之外做了太多的自營業(yè)務。因此,也許次貸危機并不表示華爾街的失敗或者銀行業(yè)的勝出,甚至在不太遙遠的將來,投資銀行會再度卷土重來。
本書還討論了保險,歷史學家可以縱橫捭闔,而金融研究人員很少有兼通銀行、證券、保險等諸多領域的,因此對作者討論保險的部分,我不發(fā)表意見。我只是擔心如果保險費率不足以抵補風險,而需要通過保險基金的運用才能獲得收益,那么保險機構所承受的市場風險和系統(tǒng)性風險是非常沉重的。弗格森還介紹了房地產(chǎn)問題,有趣的是,我更愿意相信,次貸危機不僅僅是金融危機,也是聯(lián)邦政府和美國家庭的財政危機。從聯(lián)邦政府的層面看,從里根開始延續(xù)至今的減稅思潮,弱化了聯(lián)邦政府的稅收汲取能力,削弱了美國社會保障體系,并導致財政赤字堆積如山。“供給學派”這個餐桌上的經(jīng)濟學也許害苦了美國聯(lián)邦政府。從美國家庭的層面看,過去30年,美國家庭成員的實際工資收入增長并不顯著,倒是雙親工作家庭不斷增加;股市和房地產(chǎn)的“財產(chǎn)性收入”不斷增加,掩蓋了美國家庭的財政困難。次貸危機暴露了華爾街的困厄,在其背后,實質上是聯(lián)邦政府和美國家庭的財政困難。由此看來,美國信用消費的黃金時期已經(jīng)逝去,節(jié)儉時代悄然降臨了。
弗格森樂觀地認為,美國和中國在未來全球貨幣崛起的時代有很重要的地位,G7(7國集團)代表性不足,已經(jīng)過時了,G20(20國集團)說多做少還不是主角,作為G2的“中美國”可能登堂入室。這樣的陳述當然令人激動,但現(xiàn)實中的中國仍然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還有大量的社會經(jīng)濟問題亟待解決,從金融和經(jīng)濟規(guī)模上看,中國趕上日本還有待時日,更遑論美國!本書給我們一個清晰的結論,回到金本位或者商品本位是困難的,類似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可能也很渺茫,未來的貨幣崛起,是一場大國實力競爭在全球或者區(qū)域的表層浮現(xiàn)。貨幣的地位是海面上的冰山,而國家能力則堅硬地在海面之下沉默著。
我們在見證一個紛擾的時代,貨幣是其中的強音;我們也在見證一個民族的復興,這就是中國。有幸生活在這個華彩和凋敝交織的年代,進行觀察、閱讀和思考,是我們最大的幸運。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