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非洲人也吃巧克力
2012-07-25   作者:桂濤  來源: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字號

     40多年前,毛主席把剛果總統(tǒng)贈送給他的兩顆非洲芒果轉(zhuǎn)送給了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許多中國工人從那時起聽說了兩個新詞匯:“剛果”和“芒果”。
     今天,沒有人會像當年那樣把芒果用蠟封存、供上神壇,并為喝上一口煮過芒果肉的水而激動不已。芒果早已不再是稀罕物,但“剛果”對許多中國人依舊陌生。
     即使有人能勉強說出有剛果(金)和剛果(布)之分、剛果(金)曾經(jīng)更名為扎伊爾、剛果(金)礦產(chǎn)資源豐富,恐怕也很難就剛果再說出些什么。
     如果硬要他們說,那他們描述的一定就是非洲了,因為“一個非洲國家”和“整個非洲”在他們的認知里似乎沒什么區(qū)別。
     “又窮又亂”,“又臟又熱”,“蚊蟲肆虐”,“武裝政變頻發(fā)”,“政府腐敗、政客貪婪、人民愚鈍”……越是沒有到過非洲的人,越能向你繪聲繪色地描述那里的境況——那是他們想像中的非洲,那是種種傳說、新聞報道、臆想和偏見共同構(gòu)筑起的非洲。
     很小的時候,我聽過一個說法:非洲人不吃巧克力——因為他們怕咬到自己巧克力色的手指。

     我一直記著這個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笑話,它暗示著黑皮膚的非洲人又蠢又笨。后來,我知道了“非洲人不全是黑皮膚”,知道了“西非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可可產(chǎn)區(qū)”,知道了非洲走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智人,走出了“自由斗士”納爾遜·曼德拉和“綠色斗士”旺加里·馬塔伊。我越來越覺得“非洲人不吃巧克力”的說法滑稽愚蠢。
     你可能會說,“巧克力”這樣的說法沒幾個中國人會當真。但其他類似“巧克力”的“真理”呢?非洲人懶,非洲人喜歡騙人,非洲人搞民主越搞越亂,非洲人就知道伸手要援助……即使你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你能說出它們錯在何處嗎?
     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來到非洲,在這里生活、工作,并親眼見到非洲人,親眼見到“吃巧克力”的非洲人。
     而在這里待得越久,我就越覺得有必要寫一寫“非洲旅游”和“非洲動物”之外的東西:非洲人真的又懶又笨嗎?非洲人怎么看待援助?非洲的民主是一團糟嗎?非洲人怎么看中國和中國人?在非洲的中國人過得如何?
     這些問題你可以從內(nèi)羅畢書店里一本本西方作家出版的英文讀物中找到西方人的解答,但屬于中國人的解答并不多。
     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里克森曾在她的那本《走出非洲》里寫道:“你回憶在東非高地上的短暫逗留,你會吃驚,竟然有在空中生活了一段時間的感覺……在這么高的地方,呼吸順暢,心情平靜、輕松。在高地上,你早上醒來之后會想:我在這兒,這才是我應該在的地方!
     這塊高地就是內(nèi)羅畢,那片讓布里克森的靈魂再也沒能走出非洲的地方,也是我工作和生活了兩年的地方。
     每天黃昏時,我最喜歡站在二樓辦公室的窗前遠望那些腳步匆匆、走路回家的內(nèi)羅畢人。在我看來,這樣的一幅畫面比馬賽馬拉的角馬和獅子更讓我激動,更能讓我感受非洲大陸的活力。
     我開始關注和思考身邊的非洲人,并選擇了從偏見、危險、貧窮、懶惰、部族、巫醫(yī)、巫毒教、援助、野性、疾病、膚色、奴隸貿(mào)易、婚姻、飲食、民主、老兵、移民、動物、非洲人、印度裔非洲人、在非洲的中國人、非洲人眼里的中國這22個關鍵詞入手,寫一寫我眼中的非洲和非洲人,以及中國人對非洲的“迷思”——那些廣為流傳卻又不是事實、或者不全為事實的看法。
     我曾經(jīng)給國內(nèi)從沒有來過非洲的朋友做過測試,很少有人能就這22個關鍵詞中的任何一個說上超過10句。我們對這樣一片面積是中國的三倍,擁有世界上最大沙漠、最長裂谷、最長河流的大陸了解太少了。
     如今去非洲,中國人早已不再像600年前的鄭和和他的船隊那樣需要依靠季風和運氣,北京到約翰內(nèi)斯堡已實現(xiàn)朝發(fā)夕至。但中國人對非洲和非洲人的了解比起清朝人“其氣重濁,其人類顓愚,故剖判已歷千萬年,而淳悶如上古,風氣不能自開”的描述似乎并沒有多少改變。一些中國人——甚至是不少來過非洲的中國人——還是會用“又懶又笨”來描述非洲人。
     但如果你把非洲人的種種舉動放在非洲大陸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狀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來看,你會對非洲人有更深刻的理解。想想吧,生活在一下雨就停電的鐵皮房里,穿的全是小攤上買到的歐美人穿剩的二手衣物,每天步行兩個小時去工作,一個小時才賺幾塊錢,出門走兩步就一身汗……這其中的任何一項如果發(fā)生在你身上都能讓你的想法和行為方式變得“奇怪”。
     同樣,如果你把非洲的選舉亂局、“能源詛咒”或是政府腐敗與這片大陸的部族多樣性和復雜性、非洲奴隸貿(mào)易和被殖民掠奪的歷史以及世界大國在非洲的勢力影響結(jié)合起來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 “奇怪的非洲”并沒有那么怪。
     我不想人云亦云,也不想標新立異。我只想告訴你我看到的非洲。
     自從2010年2月28日來到內(nèi)羅畢的那天起,我就決定多走、多看、多想。我的日常工作是每天編輯、簽發(fā)撒哈拉以南非洲40多個國家新華社記者和報道員發(fā)回的英文稿件。但我始終是個“不安分”的編輯。我利用一切業(yè)余時間出門或是出差采訪,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亞,東非的肯尼亞、烏干達,西非的加納、貝寧、多哥,北非的埃及、利比亞、南部非洲的馬拉維、納米比亞,所到之處都盡可能多地傾聽、記錄和拍攝。
     不管是非盟委員會主席、國家總統(tǒng)、部長,或是門衛(wèi)、司機、貧民窟里的賣炭翁、爆炸襲擊中的幸存者,又或是非洲的華商、中國建筑工人,只要有機會,我就與他們交談,因為我堅信他們都比我更了解非洲。
     兩年里,我把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成60多篇關于非洲的稿件,發(fā)表在《環(huán)球》雜志和《國際先驅(qū)導報》,并在微博上發(fā)布了300張我在非洲拍攝的照片,用300條非洲諺語以“非諺有云”的形式對它們進行解讀。這些文字和圖片都成為這本書的主要素材。
     就像耶魯·瑞奇蒙德和菲莉斯·耶斯特林在他們那本《解讀非洲人》中所說的那樣,“正如沒有典型的美國人或歐洲人一樣,也沒有典型的非洲人!
     我深知,任何描寫“非洲”或者“非洲人”的嘗試都會冒著以偏概全的風險。你可能去了坦桑尼亞和南非旅游,但回國的時候,往往會和別人說“我去了非洲”,你也可能在內(nèi)羅畢和坎帕拉工作過一段時間以后,會和別人說“非洲四季如春”。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在潛意識中認為“非洲是一個國家”。雖然非洲各國在許多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但其實,不要說東非與西非的巨大差別,在幾乎所有非洲國家,走出首都,就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為了彌補我沒有在西非和南部非洲長期生活過的遺憾,每次落筆寫“非洲”或是“非洲人”開頭的句子前,我都會詢問在非洲其他地方工作過或是正在那里工作的同事和朋友,參考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或是通過閱讀書籍、數(shù)據(jù)以及分社記者傳來的稿件“臥游”那些沒有去過的非洲國家,和那些沒有機會謀面的非洲人“交談”。
     這本小書最終付梓,離不開許多人的支持和幫助:感謝我的妻子,她在我駐非洲的兩年間默默承受孤獨和思念的煎熬,支持我的工作,傾聽我的見聞,鼓勵我的思考和寫作,并逐字修改、校對本書文稿;感謝我們的爸爸媽媽,他們用“查詢肯尼亞的天氣”、“關注非洲的每一次會議、爆炸、騷亂”或是“不斷打聽哪里有特效防蚊藥膏”這樣的方式關心我的工作和生活。
     我還要感謝新華社非洲總分社的各位領導、老師和同事,他們不但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上給我關心和幫助,還以各自對非洲的深入了解和不同感悟影響著我對這片大陸的看法。
     最后,感謝本書的策劃及編輯董佳佳和她的團隊中國國家地理圖書部,感謝你們的創(chuàng)意和專業(yè)精神。

  凡標注來源為“經(jīng)濟參考報”或“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chǎn)品,版權(quán)均屬經(jīng)濟參考報社,未經(jīng)經(jīng)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quán),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讀書很好》:讀懂香港,乃至中國 2012-07-17
· 新華讀書“六月十大好書”揭榜 2012-07-09
· 《讀書很好》 2012-07-09
· 牽手"三秦書月青年讀書節(jié)" 2012-05-14
· “2012讀書盛典”電視晚會舉辦 2012-05-0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zhuǎn)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zhàn)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quán)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jīng)濟參考報社版權(quán)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nèi)容未經(jīng)經(jīng)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