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品安全危機"是個最新貿易壁壘
    2007-07-25    評論員:任冀川    來源:東方早報
  7月20日上午,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在國務院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了中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有關情況。這是一場不同尋常的新聞發(fā)布會,其背景,是近期國際輿論熱炒,并且美國政府、國會開始介入中國產品(尤其是食品)的安全問題。
  中國公眾對“食品安全”議題并不陌生。正因如此,在國外輿論對中國“食品安全”炒得沸反盈天情況下,民間輿論反而出奇“冷靜”。
  中國出口食品在這兩年是不是質量突然下降了?不然。權威數(shù)據(jù)表明,近幾年,中國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過去兩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食品合格率甚至略高于美國出口中國食品的合格率。面對如此高的產品合格率,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輿論以及美國政府、國會何以仍然“不依不饒”?我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中美之間的巨額貿易順差是美方炒作“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誘因。中國近年每年有近2000億美元的產品輸美,但以去年計,輸美食品價值僅38億美元,所占份額極小,但這38億美元的產品卻可覆蓋盡可能多的消費者,炒作這一議題,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并且,去年7月至今年6月,被美國FDA(聯(lián)邦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拒收的外來食品中,印度有1763批次,墨西哥1480批次,中國1368批次,越南533批次,日本508批次,意大利482批次。而以2006年度輸美食品價值總額計,墨西哥達到98億美元,中國38億美元,印度12億美元,越南11億美元,日本5億美元,意大利29億美元。何以單單中國食品成了“問題”?事實上,聯(lián)系近年來,美國國內不斷炒作的中國影音產品盜版問題、產業(yè)補貼和人民幣匯率問題,都與中美經貿關系密切相連,此次炒作“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背景已經不言而喻。
  其次,隨著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國內問題國際化”不可避免,國內多次發(fā)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不僅給國內消費者消費心里投下陰影,同樣影響到國際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信心。
  針對產品眾多、市場復雜等問題,中國政府在全國共建立了食品安全監(jiān)管責任區(qū)16030個。在生產證照頒發(fā)方面,也至為嚴格。但我們認為,在此次“中國食品安全”危機面前,我們仍有一些基礎性工作要做。
  第一,當前最緊要的事情,是防止“食品安全”問題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國際勢力泛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而應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6月底,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舒爾默呼吁,應在美國商務部內成立一個新的“強力”機構,專職負責監(jiān)控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安全問題。美國總統(tǒng)布什已于近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宣布成立一個內閣級別的政府工作組,負責保障并監(jiān)督美國進口產品,尤其是進口食品的安全。甚至有美國議員對中國及亞洲漁產品發(fā)出警訊,呼吁將食品安全問題與反恐相提并論。
  盡管主事者聲稱并不是針對中國,但《華爾街日報》日前刊登的一篇文章稱,在這場中國產品危機中發(fā)言最頻繁的美國人,很多都是之前要求制裁中國商品的保守人士。正如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指出的,“食品安全,是美國最后的貿易壁壘”。因為,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美國已經沒有其他有效手段來遏止中國廉價商品的全面滲透。這場爭端該何去何從呢?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當然需要解決,但炒作所謂“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非但于事無補,只能使問題復雜化。
  第二,中國有關方面應樹立“危機公關”意識。本月初,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有關人士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yè)會從國內與國外兩個方面展開行動。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赴美國國會游說和介紹情況已經在很多企業(yè)的計劃之中,詳細的日程可能在本月中最終確定。另據(jù)美國媒體報道,中國有關部門已經聘請了全球頂尖的公關公司來協(xié)助應對此次“食品安全”危機。如此舉措,相較于以往已大有新意。政府層面的磋商更不可缺,據(jù)悉,6月,中國與歐盟設立的工業(yè)品合作機制舉行了工業(yè)品安全年會;9月,中國將和美國舉行消費品安全年會。中國向有“酒好不怕巷子深”、“身正不怕影斜”的傳統(tǒng),但面對此次危機,“請進來、走出去”才是化解危機的上策。
  第三,這次危機暴露出中國產品的品牌建設有嚴重欠缺。前些年,“中國制造”在俄羅斯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但企業(yè)界在此事件中所吸取的教訓遠遠不夠,至少品牌創(chuàng)建方面仍然缺乏良策。在國際市場上仍然一片混戰(zhàn),競相壓價,F(xiàn)在看來,走出困局,不僅企業(yè)一方有責任,政府、社會也有許多事情要做。
  據(jù)說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曾對漢語“危機”一詞產生濃厚興趣,認為危機=危險+機遇。這次被國際媒體熱炒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究竟是“危險”還是“機遇”呢?處理得好,結果會是后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