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應以“軟著陸”為目標
    2008-09-1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最新的CPI數據讓中國經濟決策者松了一口氣,在此之前,經濟下滑與通脹壓力之間存在的緊張矛盾令調控政策進退兩難。盡管CPI降至5%以下并不表明通脹消失,但是,它的減速給了決策者更多的調控空間,也因此,“保增長”毫無疑問的成為主要問題,而如何“保增長”則陷入又一個紛爭。

  由于包括出口、投資等在內的各項數據都在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尤其美國政府大規(guī)模拯救“兩房”的效應,中國要求救經濟的呼聲很高,在股市大跌中受損的投資者更放大了這種聲音。其中,不同版本的“千億財政刺激經濟”的方案頗為流行,期望以此拉動經濟,拯救股市。實際上,這些都屬于“恐慌性作品”。全球經濟陷入周期性衰退,中國不可能逆勢而上,而是尋求軟著陸,防止硬著陸。應當說,防止硬著陸是短期目標,而防止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并及早恢復健康增長,要依靠轉型。
  我們注意到,在8月CPI公布當日,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在河南農村考察,表示將“毫不松懈地繼續(xù)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與此同時,國務院就醫(yī)改方案再次向社會征求意見,這意味著中央政府關注的重點仍然是轉型。社會轉型的第一目的是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國內消費。而提高農民收入以及完善全民社會保障,是實現社會公正以及提高農民以及城市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的基礎。國內消費是中國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前提,缺乏內部消費的經濟就是無根之木,喪失轉型和增長的空間,因此,社會轉型需要加速。
  但產業(yè)轉型的節(jié)奏應該慢下來。經濟轉型本身將打擊并淘汰那些落后的產能(產業(yè)),并通過要素價格上漲,給大部分企業(yè)的盈利能力帶來挑戰(zhàn),因此,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諸多企業(yè)倒閉或利潤下滑,從而降低經濟增長速度。而轉型所需要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服務業(yè)發(fā)展等經濟增量部分,由于政策的、市場的以及技術的原因,很難快速成長以抵消落后產能消失帶來的增速下滑。由于中國幾乎所有主要行業(yè)都面臨轉型壓力,轉型矢量與周期因素疊加,會加速經濟下滑。因此,應該減緩產業(yè)轉型的速度,抵制周期性壓力。
  有關產業(yè)轉型的另一個變量是要素價格改革,要素價格市場化是實現經濟轉型的前提條件。由于CPI下降以及國際能源價格下跌,國內要求價格改革的呼聲很高,但主要是要求提高資源價格。實際上,資源價格改革并不等于提價,而是建立市場化價格機制。其前提是打破國有體制的壟斷,還必須完善資源稅等配套改革。鑒于目前國內外價差急速縮小,已無太大的提價壓力,并不應急于提價,而應讓PPI高達10%的企業(yè)喘口氣,并加速為資源價格改革做機制性的準備。
  就當前經濟來說,應出臺一些短期政策加以穩(wěn)定,如適當增加一些財政投資減緩經濟過快下滑,而不是刺激經濟重新恢復增長。大規(guī)模的財政刺激方案不足取,因為若財政花出去不見效而經濟陷入衰退,那將面臨“赤字+衰退”的危機,日本當年為了挽救經濟下滑,投入過多財政,造成泡沫和落后產能繼續(xù)存在,最后泡沫破裂,巨額赤字為經濟的恢復設置了障礙,日本經濟至今仍然沒有出現恢復性增長。此外,緊縮的貨幣政策應該適當的放松,但不宜以救地產或股市為目標,一般而言,市場預期惡化總是超前于市場的真實反應,政府在穩(wěn)定市場預期的同時,不宜過早介入救治市場,而應該當市場方向確定后對癥下藥。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