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改革須破除行業(yè)壟斷
    2009-05-2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xù)的恢復性上漲,按照5月8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第六條規(guī)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事實上,在過去的22個工作日期間,國際原油平均價格漲幅早已經超過4%,按照新的價格機制,理應提高價格,但至今仍無實際調價。
    從1998年至今,中國已經進行過四次成品油價格改革,改革的目的都是與國際價格接軌。1998年政府出臺《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提出實現(xiàn)國內原油和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原則,2000年,成品油開始參考新加坡市場的油價;2001年開始,紐約、鹿特丹兩地的油價也納入?yún)⒖挤秶;目前是以布倫特、迪拜、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煉油企業(yè)一定的利潤產生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但是,為什么改革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實現(xiàn)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呢?
  我們認為,無法實現(xiàn)改革目標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如何看待石油這一要素在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應當說,作為發(fā)展中國,中國目前仍然以第二產業(yè)為主,對石油等能源的依賴性比較大。相比而言,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以服務業(yè)為主,石油主要用于個人汽車消費,因此,對油價敏感度低。
  在過去的若干年中,中國以干預國內能源價格、通過低成本而獲得了國際競爭優(yōu)勢。自2003年起,國際汽油價格隨著石油價格的飆升而一漲再漲,而國內燃油價格開始由早前高于國際價格水平轉為低于國際水平。也正是自此開始,中國經濟走上擴張之路,過低的能源價格,降低了企業(yè)的經營成本,刺激了企業(yè)擴張的動力,從而導致出口旺盛與經濟過熱,造成日益嚴重的通脹壓力。而當過去兩年國際油價大幅攀升之際,為了保護國內產業(yè)不被高油價沖垮,規(guī)避通脹風險,不得不繼續(xù)以巨額的補貼干預油價。
  目前,為了保護處于復蘇階段的經濟,中國政府再次推遲了上調油價的行為?梢钥闯觯蛢r實際上是中國進行宏觀調控的工具,通過控制其價格來促進經濟增長和穩(wěn)定。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政府不拋棄這種“油價工具”觀念,油價就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與國際的接軌,只能是重復過去的“行政定價”。
  事實上,正是對油價的干預,成為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原因之一。過去兩年采取的壓制油價的方式是防止國際油價的輸入通脹風險,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自2003年以來國內過低的油價是中國通脹的源泉之一。人為的控制油價,就不能反映能源稀缺程度與發(fā)揮市場基礎配置作用,會造成企業(yè)的低效率擴張,這也是中國高耗能、低效率產業(yè)較為普遍的原因,是以浪費資源的方式換取暫時的成本優(yōu)勢,不具有可持續(xù)性。
  按照最新的燃油價格生成機制,是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上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流動環(huán)節(jié)費用和適當利潤予以確定。既要反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和企業(yè)生產成本,又要考慮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既要反映石油資源稀缺程度,又要兼顧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
  但這個機制體現(xiàn)的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還僅僅是價格水平上的簡單接軌,而不是價格形成機制的接軌,而且這種價格機制與國內供求關系是脫節(jié)的。因此,這絕不是一個市場價格的形成機制,最終定價仍然是政府行為,盡管這種定價權受到了國際原油價格水平的約束。
  目前美國官方含稅汽油價格大概每升相當于人民幣3.6元,F(xiàn)在北京的97號汽油最高5.9元人民幣,已經高出30%以上。為什么中國燃油價格高于美國水平?當然,稅費成本是一個原因,包括汽油消費稅、關稅、增值稅等稅率不同。此外,更重要的是國內平均加工成本。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化工行業(yè)屬于國有企業(yè)壟斷,盡管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等都實現(xiàn)了股份化改造并成功上市,長期以來的石油價格的調控措施,已經讓這一壟斷部門成為“準行政部門”,組織臃腫,效率有待提高,這也造成了中國成品油成本居高不下。應當說,正是國家的壓價和補貼行為,減緩了這些企業(yè)提高效率的努力。如果處于虧損狀態(tài),便以油荒為要挾索取補貼,當原油價格降低的時候,又沒有人去追究他們的效率和成本,如果這種狀態(tài)不改變的話,中國很難存在市場化的燃油價格。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