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去杠桿化”
    2010-05-07    作者:楊燕青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號稱“史上最嚴酷房產新政”的“國十條”問世半月有余,人們的熱烈討論和當事各方的揣測謀動交織在一起,一個復雜而遠未達至均衡的圖景正在展開:一方面,杭州、深圳、北京和上海這些政策直指之地即刻生變,在政策出臺后的第一周市場交易量銳減(分別下降73%、64%、45%、38%,中國指數研究院),另一方面,在房價體現了“黏性”的時滯后,恒大地產率先舞起了降價的大旗?梢灶A見,更多的地方政府將尾隨北京和深圳“表態(tài)”其地方新政,更多的房地產商也將跟隨降價。
  這個圖景在未來將如何演化? 截至目前,除了少數泡沫破裂的悲觀言論外(后文展開),主流觀點似乎是,一線城市的房價將下跌20%左右,但其對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基本可控。
  這個專欄的設想一直是專注于金融和宏觀領域,對房地產這樣的熱點話題其實并不敢置喙,但看來看去,卻不得不說,因為中國目前在房地產領域的一舉一動不僅將左右近期的宏觀全局,還將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乃至未來10余年的城市化進程影響深遠。

  需求vs供給

  話還是要從房價說起。到底是需求(包括投機)過于旺盛,還是供給不足帶來了短缺?兩方觀點各執(zhí)一詞。
  謝國忠一直是泡沫論的領袖人物。他基于數據的嚴謹推理和神奇靈感輝映,讓人很難反對。他的觀點很清晰:除了投機大量存在外,由于擔心收入永遠跟不上房價的上漲,中國的中產階層正在以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負債水平急著買房,而真實的負利率是這一切的基礎。此外,地價被高估。隨著2012年全球利率水平恢復正常,中國房地產泡沫將被刺破,屆時銀行業(yè)將不得不痛苦地收拾由于地價下跌而帶來的壞賬攤子。
  任志強被認為充滿爭議(我卻認為他是地產領域最為嚴謹理性的思考者),他堅稱中國房地產領域沒有泡沫,少數城市的房價暴漲不能被理解為市場的整體問題。在他看來,是供給短缺導致了價格居高不下(圖1)。
  兩方的代表人物都訓練有素,富有洞見,且都是我佩服的意見領袖,最聰明的辦法是都同意,并做些補充。從需求看,2009年居民貸款迅猛攀升,年底余額達到8.2萬億元,這確實和低利率有關?紤]到26.9萬億元的居民存款余額,以及相對于收入的儲蓄上升(圖2),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居民的貸款還是可以被消化的。最恐怖的將是地價和與此相關的銀行壞賬(后文展開)。在我看來,2012年如果泡沫破裂,大概會是一個相對溫和的破裂。如果政策得當,地價問題的徹底爆發(fā)大約會在更遠的未來。
  再來看供給。任志強的數據是按月累計的購置土地增長,該圖一目了然,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供給下降,價格必然要上去。國土資源部提供的數據(圖3)時間段相對短,除了2009年之外,和圖2說明了類似的情況。
  2010年的土地供應據說將有所改觀。根據國土部披露的數據,全國2010年度住房用地計劃擬供應量為18萬公頃,與去年全國住房實際供地76461公頃和前五年平均年度實際供地量54650公頃相比,有大幅增加。其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qū)改造和中小套型計劃供應量占77%,其中中小套型商品房計劃供地總量達80431公頃。如此推算,用于商品房的用地供給總量為12.18萬公頃,其中中小型占66%。
  如果國土部“說話算數”,供給增長,由于需求受到抑制,那么房價無疑將下行,但土地供給增加是否能轉化為房屋供給增長,這取決于房地產企業(yè)的決策,如果他們受到約束或不愿拿地造房,那么房價的運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這個邏輯看,目前出臺的政策如果不是基于供給增加,能否最大化降低房價,還并不確定。而政策目標如果僅僅鎖定房價(無論是通過開發(fā)商“資金斷裂型”的降價,還是消費者無力支付更高的首付和利息而退出),而非整體市場的良性建設,其成效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計,都令人堪憂。好在“國十條”的亮點是,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給,雖然也會出現諸種問題,但總比不做好。
  再看遠些,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進程和房地產業(yè)息息相關。加大土地供應,建造更多的房屋是可預見的未來。那么,土地不夠怎么辦?其實,中國農村有數倍于城市的建設用地,除了加大小城鎮(zhèn)建設外,讓農村土地“進城”也是一個解決方案,在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前提下,城市為主的省份和擁有更多農村土地的省份進行配額交易(戴志康),可能是個巧妙的制度安排。

  土地金融“去杠桿化”

  除了需求和供給因素外,大家其實都很清楚,中國房價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價高(圖4),而這又是中國“土地財政”的核心所在。更大的問題還在后面,這些高價的土地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被抵押,和銀行貸款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
  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全國84個城市土地抵押面積21.7萬公頃,抵押貸款余額2.59萬億元。而2009年凈增土地抵押5.1萬公頃,抵押貸款凈增7749億元,全年新增土地抵押貸款率50%。如果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按照6萬億元的規(guī)模來匡算,土地抵押貸款大約是其不足一半的規(guī)模;此外,考慮到很多融資平臺的項目都用土地來做抵押(甚至可能反復抵押),在中國地方政府驅動的經濟增長中,攀升頗多的地價扮演了“桿桿化”的重要角色。
  這里正體現了謝國忠一眼看中要害的睿智——他認為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后,地價下跌70%并不為過,而這將成為銀行業(yè)的全面災難,以土地為抵押的不良貸款回收率不會超過50%。
  那么,現在的問題在于,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可怕局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想清楚地方政府如何退出目前的“土地財政”怪圈。退出是必然可見的未來,中央和地方政府越早綢繆,對情勢越有利。而以物業(yè)稅來替代賣地的一次性收入,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因此,這里的要點在于如何用漸進的方式緩慢退出土地財政,而不導致地價的迅猛下降,以及土地金融的快速“去杠桿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物業(yè)稅,就不難理解上海和重慶急著推出物業(yè)稅(或曰保有稅)的現實壓力和遠見。
  那么物業(yè)稅怎么征呢?長遠廣覆蓋,眼下“弱起步”,可能是避免土地金融快速“去杠桿化”的唯一方法。
  目前,已經出現的方案建議已有種種。從第二套房開始,從增量開始可能是可以被接受的制度安排。如何確定稅基?政府確定一個正常價格(Normalized price,法國模式,通常低于目前市場價格的50%),而非當前市場價格(美國模式),也非購買時價格,可能更為公平,也有助于此后覆蓋到第一套房。從小產權房開始(孟曉蘇)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建議,如此一直無解的小產權房就可以順著臺階光榮“轉正”了。長期看,物業(yè)稅宜廣覆蓋,但對于不同階層,當有不同稅率,當然,物業(yè)稅的主要來源是擁有多套房的富裕階層,這也正是稅收功用的核心。如能平滑過渡,中國也許能減輕甚至避免土地金融去杠桿化的陣痛,而這端賴于決策者的決心、遠見和智慧了。

  相關稿件
· 建行一季度房地產貸款新增為五年來最低 2010-04-30
· 住建部:今年房地產業(yè)在調整中平穩(wěn)發(fā)展 2010-04-28
· 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2010-04-27
· 加強房地產市場監(jiān)管不如調整制度 2010-04-26
· [博客]加強房地產市場監(jiān)管不如調整制度 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