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名牌“質量門”事件引起的反思
    2007-03-19    王琪森    來源:解放日報

  前不久,上海市工商部門公布了一項關于國際知名品牌服裝的抽查檢測結果,合格率僅為57.6%,不合格的達四成以上。其中,風靡世界、享譽全球的巴寶莉、香奈兒、阿瑪尼、迪奧、雅格獅丹、博格·西尼等在內的20多個品牌均被檢出不合格。此后,廣州也對該市的國際知名品牌服裝進行了一次突擊抽查,結果亦不容樂觀。洋名牌“質量門”事件,引起了國內輿論的一片嘩然,打破了“國際品牌=高質量”的神話,也消解了“世界頂級=全免檢”的寵幸。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的整體提升,我國對世界知名品牌、頂級高檔服裝敞開了大門,國際知名品牌開始在我國獲得了身份認同、構建了長銷平臺。這無疑是國運昌盛、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然而,國際知名品牌服裝“質量門”事件的發(fā)生,向我們發(fā)出了及時的警示:一個成熟而健全的商品消費市場,特別是那些高檔化、品牌性產(chǎn)品的消費市場,更加需要一種理性的生活理念、審美意念和消費觀念與之配套。毋庸諱言,在我國消費者群體中,一部分人有著盲目迷信“洋名牌”的心理,過度崇拜“舶來品”的情結!拔剖菑、以頂級為好”消費情結的蔓延,使個人化的消費取向和品牌選擇,演變成為群體性的品牌迷信和消費迷戀。正是在這種不健全、不健康的消費心理與品牌意識的作用下,一些人對國際知名品牌完全放棄了應有的消費警惕,忽視了該有的標準檢驗和質量鑒別,這樣難免掉進膜拜“品牌”和“頂級”的陷阱。
  依據(jù)常識,凡國際知名品牌,都應具有悠久的品牌歷史、豐厚的文化品位和獨特的品質屬性,這樣該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漫長的歲月中不被淘汰。然而,為了品牌在全球推廣和擴張的需求,使品牌強勢產(chǎn)品取代或覆蓋異域弱勢產(chǎn)品,在龐大的跨國資本作用下的一些品牌產(chǎn)品,開始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產(chǎn)品進行擠壓,形成了“品牌強權”和“市場瓜分”。而發(fā)展中國家大都存在著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監(jiān)管程序系統(tǒng)不完善的缺陷。有的甚至在連這些品牌產(chǎn)品的源頭都尚未搞清、流通環(huán)節(jié)尚未理順的情況下,就盲目引進,并自以為是地享受著“超國民待遇”的特殊恩寵。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成為理性的名牌消費者,更不會成為世界品牌文化的分享者。這次上海市工商部門共抽檢了27家企業(yè)經(jīng)銷的40種國際知名品牌服裝的59個樣品,其中合格的只有34種,不合格的卻有25種(標注進口的有24種)。而此次檢測的服裝大都價格不菲,銷售價格不少在千元以上,最高達到6萬元。對于被檢測出的問題,有的品牌商和經(jīng)銷商反應及時、認真,而有的卻頗為傲慢、予以搪塞,認為反正違法的成本不高,違規(guī)懲罰不嚴。由此可見,“質量門”事件告訴我們,建立健全國際知名品牌的消費預警機制和行業(yè)準入標準,在我國也已到了必須引起重視的地步。
  我國經(jīng)濟持久快速增長,全球矚目。這奠定了我國世界制造業(yè)大國的基礎。但是,我國的制造業(yè)還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自主品牌還僅處于初級水平,而在國際上能打得響、占領相對市場份額的自主品牌更是寥寥無幾。其中深層原因主要是:品牌原創(chuàng)意識淡薄,品牌開拓精神疲軟,品牌推廣理念低迷,品牌保護意識缺乏。然而,隨著我國大眾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受眾對名牌產(chǎn)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本國品牌缺席的情況,洋品牌自然會大量涌進。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自主品牌的發(fā)展和培育,就成了緊迫的任務!百|量門”事件的出現(xiàn),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促使我們做好做強自主品牌的開創(chuàng)、培育和推廣,并建立科學的扶植、評估、拓展體系,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制造大國”、“品牌小國”的被動局面。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主任編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