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是“不是問題的問題”嗎?
    2007-04-03    郭松民    來源:江南時報

    近年來,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等民生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07年“兩會”的最大特點就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民生問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對兩個問題充滿了好奇心,一是“為何計劃經濟時代民生問題不突出?”,二是“怎樣看待今天的民生問題?”有媒體專門就這兩個問題采訪了一些專家學者(4月2日《北京日報》)。

    中央黨校的王長江教授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說:“計劃經濟時期民生問題不突出,更多的是因為民生問題受到了人為的壓制!
    這樣的回答夠直截了當?shù)牧。就算是這樣吧,但這如何解釋正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從35歲提升到了70歲,而文盲率卻從80%下降到了不足7%呢?單靠“人為的壓制”,而沒有教育、醫(yī)療水平的根本性改善,能夠“壓制”出這樣的成就嗎?
    實際上,計劃經濟時代民生問題所以不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找到了一種適合當時情況的解決辦法。比如當時中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就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譽為“以最少投入獲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國模式”,因為中國僅用世界衛(wèi)生總費用的2%,就解決了世界總人口22%的基本醫(yī)療問題,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全面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之一。
    王長江教授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因為在他看來,今天的民生問題所以變得突出,全要怪媒體:“一些原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經過各種現(xiàn)代傳播方式的傳播,可能變成了問題;一些原來很平常的問題,一經媒體介入,可能變成了人人關心的大問題!
    換言之,今天大家談民生問題,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上至高官,下至普通的草根百姓,原來都不過是在圍繞著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充其量也不過是“很平常的問題”在瞎忙活。既然如此,那解決今天的民生問題,就既不需要增加投入,也不需要改進機制,只要不再繼續(xù)“傳播”,媒體不再“介入”,也就一切OK了。
    對這樣的觀點,我覺得簡直沒有反駁的必要,我相信每一個“房奴”、每一個因病返貧的草民、每一個為孩子的學費大傷腦筋的家長,都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對民生問題這樣一個巨大的存在,一味采取不承認主義是不行的,難道王教授真的相信只要自己閉上眼睛,天下就沒有懸崖了?
    民生問題之所以突出,說到底,是因為精英們把市場化推崇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良藥,不加限制將其運用于教育、醫(yī)療、住房等領域。而他們對日趨嚴峻的民生問題的解釋,又讓我們意識到,其實他們并不真的關心如何才能解決民生問題,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如何才能證明自己“一貫正確”。
    今后在聽精英們的高論時,我們還真得要多留個心眼。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