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師薪水超博士”為失衡的教育糾偏
    2007-05-15    本報記者:包永輝 姜帆    來源:經濟參考報
    南京市最近公布的2007年218個主要工種(崗位)的工資指導價中,高級技師的年薪高位數(shù)已達85056元,超過博士的平均水平。此外,車工、鍋爐操作工、車輛運輸裝配工、機修鉗工、汽車修理工、焊工等技術工種的月薪高位數(shù)都在3000元以上,遠遠超過了本科生的最低水平。
    這是人才市場又一次對教育發(fā)出的調整信號。長期以來,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不僅西裝革履、工作體面,而且往往與優(yōu)厚的待遇相連,而在生產一線的“藍領”則似乎總是與低薪相伴。要擠進“白領”的行列,就必須有較高的學歷,于是“讀書求文憑,文憑求出路”,被人為固化為成功的惟一模式。這不可避免地導致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嚴重失衡,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xiàn)象。
    資料顯示,在被稱為“職業(yè)教育帝國”的德國,70%的初中畢業(yè)生在16歲到19歲接受職業(yè)教育,而在我國,初中生畢業(yè)后接受職業(yè)教育的還不到50%。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失衡,帶來了人才結構的失衡:一方面是眾多學子經過十年寒窗好不容易拿到了大學文憑,卻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嚴重的用工荒,至于技工、技師之類的人才就更為短缺,有的廠家甚至開出10萬以上的高薪公開招聘高級技師。據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shù)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
    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的緊缺,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制造”的品質和形象。有報道說,同樣一副純機械的攝像機支撐架,中國產的只值幾百元,而日本產的就要上萬元。再如,瑞士鐘表商大量買進中國制造的手表,拆卸后重新組裝,貼上瑞士的牌子就可以賣出數(shù)倍的價格。中國工人生產的一些零件經瑞士工人組裝,就成了瑞士名牌。
    其實,在發(fā)達國家,“藍領”并不意味著一定低薪。著名英語教材《新概念英語》中就有一個故事:一名藍領工人為了既取得高薪又滿足虛榮心,西裝革履地上下班,只是在上班時換上工裝。然而,當他真的成為“白領”后,收入卻大大下降。在鄰國日本,人們就非常尊崇手工技能。電視中經常播放“職人”,即手工工人的故事,日本觀眾很愿意看。在收入上,那些機關職員也常常不如現(xiàn)場人員。
    馬克思曾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對于職業(yè)教育而言,空洞的說教往往于事無補,而利益的調整卻是撬動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最好杠桿。近年來,許多大學生在就業(yè)的壓力下重新“回爐”接受職業(yè)教育,就是面對市場變化作出的一種適應性調整。如今,人才市場傳出“高級技師薪水超博士”的信息,或許能進一步矯正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失衡。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