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過萬美元究竟是誰的人均
    2008-01-31    作者:張貴峰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元月28日,深圳市統(tǒng)計局公布了2007年深圳國民經濟發(fā)展情況統(tǒng)計快報:深圳2007年人均GDP為10628美元。統(tǒng)計顯示,2007年深圳市生產總值6765.41億元,常住人口為861.55萬人,人均GDP為79221元人民幣,按人民幣對美元折算率(7.45∶1)計算,人均GDP10628美元。由此,深圳成為我國內地目前首個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廣州日報》1月29日)

  眼下,與GDP相關數(shù)據(jù)的盤點正熱鬧。深圳的這一“人均GDP10628美元”的數(shù)字,確實相當惹眼。正如當?shù)赜嘘P官員興奮指出的:“目前我國內地還沒有哪個城市公布人均GDP過萬美元,深圳成為我國內地首個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城市!
  不過,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的旁觀者,面對此一輝煌數(shù)字,我并不像當?shù)毓賳T那樣興奮,相反倒有一些困惑和疑問。
  首先,“人均GDP過萬美元”究竟是誰的“人均”?當?shù)氐慕y(tǒng)計快報告訴我,這里的“人均”指的是,深圳861.55萬常住人口的人均。但我知道,早在2006年,深圳市的總人口就已超過1200萬——戶籍居民171萬人,外來人員960萬人,其中,農民工人數(shù)約600萬,占總人口的50%。這意味,上述“人均GDP過萬美元”的計算中,差不多少算了約400萬外來人員或農民工的“人均”。或許,依據(jù)某種統(tǒng)計標準,這400萬人確實是不夠格作為深圳的常住人口的。但問題是:這400萬非常住的人口,難道就沒有為深圳的GDP作貢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貢獻時有他們,“人均”時便剔除掉,這公平、真實嗎?
  再有,“人均GDP過萬美元”中的“GDP”有沒有虛擬成分?所以有此疑問,是因為看到此次深圳統(tǒng)計部門公布另外一個數(shù)字:“2007年深圳商品房銷售面積為555.11萬平方米,比2006年下降了三成”。這些年,房地產一直是許多地方貢獻和支撐GDP最為有力的行業(yè),這正如建設部副部長齊驥不久前指出的,“房地產和建筑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0%,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yè)”。而這一點,在深圳體現(xiàn)的恐怕尤其明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去年深圳的房市,無論價格水平還是漲幅,都曾一度領跑全國,F(xiàn)在,年終盤點,“商品房銷售下降了三成”,顯然再次反證了深圳房價的虛高和水分。既如此,一個虛高房價支撐下的GDP,即便“人均過萬”,又有多少待擠的水分呢?
  最后,“人均GDP過萬美元”中的“人均”究竟多少能落實為百姓福祉?眾所周知,“人均GDP”一般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人均財富,而更實際上的數(shù)字應該是“人均收入”。根據(jù)深圳的上述統(tǒng)計快報,當?shù)?007年的這一數(shù)字是:“人均可支配收入24870.21元”。這意味著,在深圳市的“人均GDP79221元人民幣”中,真正落實到百姓口袋里的只占區(qū)區(qū)31%(24870/79221)。也就是說,“人均GDP過萬美元”背后,人均收入不過3000多美元,在GDP的分配結構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比較低(大頭其實是企業(yè)收入、政府財政收入等)。
  顯然,類似的國民財富分配格局,并非深圳獨有。不久前,中國社科院公布的2007年《中國企業(yè)競爭力報告》顯示,1990年至2005年,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3.4%降低到41.4%,降低了12個百分點,“利潤侵蝕工資”現(xiàn)象突出——“企業(yè)利潤的大幅增加相當程度上是以職工低收入為代價的”,“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國民收入分配向資本所有者傾斜”(《北京晚報》2007年11月23日)。此時,人均GDP過萬美元,未必值得過分欣喜。

  相關稿件
· 對深圳人均GDP過萬美元的忠告 2008-01-30
· 上海GDP五年翻一番 2008-01-29
· 收入增長超過GDP增長不值得過分欣喜 2008-01-25
· 2007年:GDP增長11.4% CPI上漲4.8% 2008-01-25
· 算清了新市民的GDP,福利呢? 200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