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制度設計應依循博弈規(guī)律
    2008-11-25    作者:阮華    來源:證券時報

  作為改革開放30年振聾發(fā)聵的碩果之一,歷史毫無疑問已把中國證券市場的強勁崛起濃墨重彩、銘刻在冊。筆者因緣際會成為中國證券市場這一階段的同路人,見證了它的誕生、學步、發(fā)育與成長———由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到英姿勃發(fā)的強健青年,期間所經(jīng)歷的幾多風雨、幾多曲折,撫今追昔不由感慨良多。

  成績當然是世所公認、有目共睹的,值得贊揚,也有理由歡慶。但一路走來的顛簸與教訓,更值得我們記取與剖析。無須諱言,這些年來證券市場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它的早、中段———曾經(jīng)走過多少彎路,甚至摔過大跤(典型如8.10申購新股風波)。追本溯源起來,無不與我們彼時對證券市場的認識不足密切相關。
  應該說,囿于多年特定的歷史背景,開創(chuàng)股市與建立交易所的先行者,作為首批吃螃蟹的人,是需要相當大的理論勇氣與甘冒風險的實踐精神的。沖擊來自要在舊有的、由封閉多年的蘇聯(lián)經(jīng)濟模式澆灌的凍土層上,移植來自地地道道的資本主義土地上的股市,從而使風險不僅帶有經(jīng)濟上的,更是政治上的色彩。也就決定了引入股市時總是要小心翼翼的給它打上這樣那樣的似乎是“社會主義”的印記,以此試圖與資本主義的股市劃清界線。反映到制度安排上,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在為免國有資產流失的思想指導下,設立股權分置的藩籬,禁止全流通;又將融資融券的交易制度與股指期貨視同助長炒作投機的洪水猛獸,拒之不納,長期摒棄在外。
  哈耶克曾經(jīng)說過:好制度是無意產生的,人設計的制度不會是好制度,所謂制度創(chuàng)新一定是創(chuàng)造一個壞制度。哈耶克此言看似偏頗,思之卻是大有深意。股市誠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應運而生并在其合乎歷史邏輯的發(fā)展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它的一整套制度的,也正因如此,它并不為資本主義制度所專有。而正如鄧小平談市場經(jīng)濟時所說過的: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問題在于我們用的時候,不要輕易去除那些以為我們不適用、不能用,實質上卻正是股市客觀規(guī)律所造就、所要求的那些基本元素。實踐表明:正是全流通問題,使得中國股市所背負的歷史包袱越來越沉重,以致最終不得不進行股改。而缺乏信用交易制度及股指期貨,令市場失去了自我制衡的功能,反而催生了頗具中國特色的單邊市,令多年來的A股市場投機程度之烈每每居世界前茅。假如當初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也再邁的快一點,從一開始就果斷引入做空機制,這樣在市場自身力量的制衡下,相信反復困擾中國股市、令管理層頭痛不已的大起大落的走勢將會緩和的多。
  制度問題,說到底是規(guī)律問題。對股市規(guī)律有什么樣的認識,就會相應有什么樣的制度。從剛開始時對股市規(guī)律的全無認識,到后來逐步的有所認識,是需要一個漫長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復雜過程的,期間甚至不得不付出痛苦的代價。然而即使直到今天,也不能說從上至下大家對股市的規(guī)律認識的差不多了。隨手舉一個例子: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基金,被一直視為是能有效熨平市場投機波動的穩(wěn)定器,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大量的中外史例證明(包括這次的金融海嘯):在貪婪與瘋狂這一點上,機構(無論大。┡c中小散戶并無兩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時候,正是由于機構的興風作浪,使得股價偏離價值的波動不是縮小而是加倍被放大了。這是由股市最核心的規(guī)律———博弈規(guī)律所決定的。因為機構本身亦聽命于利益驅動,亦為生存的壓力所驅使。
  自成立滬深交易所至今,算起已近廿年了,想當初摸著石頭過河、時刻做好關門的準備,到今日已是另一番境界。但總結經(jīng)驗,客觀的說,存在而亟待解決的問題仍多,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旅程也還長。如何繼續(xù)完善制度,做到真正把握規(guī)律,對于中國證券市場所有的參與者來說,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