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看投資者是如何對待一家管理欠透明的上市公司的,蒙牛估計會成為傳媒系或商學院的一個典型案例。 通常香港上市公司的業(yè)績發(fā)布會有兩場,新聞記者一場,分析師和基金經理(投資者會議)另一場,交替進行。從前來的人數,也可以看出該上市公司在香港受關注的程度。 但蒙牛上周在香港舉行的2008年全年業(yè)績發(fā)布會卻發(fā)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記者會上并沒有多少媒體前來“捧場”,而隨后的投資者會議卻是人頭攢動,以至蒙牛管理層自嘲,過去業(yè)績好時沒有多少人來,如今虧損9個多億,來的人卻更多了。
記者為什么來得少?理由很簡單,三聚氰胺以及OMP事件已經偃旗息鼓,沒有多少新聞價值;其次,一些來自香港媒體的記者朋友抱怨說,公司管理層對記者的較尖銳提問幾乎不做直接回答。 但分析師的增加是否顯示蒙牛更受投資者關注呢?不是。一個參會的老基金經理說,來的分析師多,但大部分是年輕的新面孔,很多資深的行業(yè)分析師并沒出現。這些新面孔很多對蒙牛管理層并不熟悉,問的問題也不老到。 坦率地說,作為蒙牛管理層,對上述現象實在值得警惕。事實上,從去年以來的表現看,蒙牛管理層實在有必要補一補公司治理這門課,并進一步加強了解資本市場的習性。 去年9月17日,蒙牛未宣布原因突然停牌,兩天后管理層在香港宣布中期業(yè)績,但是公司靈魂人物牛根生并未出席。而此間,有關三聚氰胺的消息已在廣泛流傳。 蒙牛的投資者驚恐萬分,希望從牛根生或是其他管理層那里了解事件究竟有多嚴重。這時候,牛根生沒有及時現身給投資者一個明確說法,是個明顯失誤。有基金向媒體抱怨,那幾天打電話根本找不到牛根生,只是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在接電話。 在中期業(yè)績會上,首席財務官姚同山等高管對需要召回產品的批數、估計損失以及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損害賠償都沒有一個預測數字,面對許多細節(jié)操作問題,管理層不是答非所問,便是用空話大話繞過去,這讓分析師非常失望,有人說該公司給人感覺很不透明。 這是蒙牛第一次在資本市場上接觸這類負面事件,顯然它很缺乏經驗,犯了許多投資者關系的大忌。 拒絕和長期投資者坦誠相見的結果,只會被那些對沖基金鉆了空子——由于那些長期投資者無從判斷事件對公司的價值影響,他們可能只能隨大勢作出非理性的舉動。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上周的業(yè)績發(fā)布會,蒙牛的管理層似乎仍然沒有明白建立透明、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蒙牛集團總裁楊文俊接受CBN采訪時并沒有直接回應,蒙牛的幾大產品中總共有多少種添加劑,以及這些添加劑是否均取得了內地有關機構的檢驗;面對香港媒體的質詢,蒙牛究竟自有奶場有多少比例,都沒有給出一個正面答復,只回應說蒙牛收購的奶源來自大型、中型、小型牧場和奶站四類,前三類占65%,卻始終沒有正面指出,究竟多少是“自有的”。 上周業(yè)績會上出現的另一個細節(jié),也體現出蒙牛沒有明晰自己對股東應負的責任。 記者會和分析師會議一開始,牛根生上臺宣讀了一份聲明,但其中近半的內容在談去年“中國乳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及發(fā)展問題,談到
“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卻只字未提蒙牛在近期兩起事件中應負的責任;也沒有只字片語正式表達對去年以來讓股東遭受嚴重損失的道歉。 頗為有趣的是,牛根生在講稿中把投資者統(tǒng)稱為“股民”,這種“差以毫厘,謬以千里”的表達,足以令臺下的聽眾備感困惑。要知道,那些長期持有蒙牛的境外共同基金管理人,絕非一般意義上的“股民”,他們是看到蒙牛的價值才決定長期投資的。 無怪乎有外資基金經理事后對筆者表示,無法理解牛根生的做法,也根本不知道他想表達什么。 毫無疑問,以蒙牛目前在行業(yè)內的地位和發(fā)展勢頭,即使發(fā)生了三聚氰胺事件和隨后的OMP事件,蒙牛仍會在相當時間里雄踞中國乳業(yè)的榜首,而境外的機構投資者們在選擇行業(yè)代表時仍然不得不考慮蒙牛。 但筆者同樣確信的是,如果該公司不改進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手法,增強透明度,一旦出現新的可替代企業(yè),這家民營企業(yè)在資本市場上的吸引力便會銳減。而且,牛根生和他的管理團隊成員有必要知道,即使沒有競爭對手,如果公司治理表現不佳,機構投資者同樣會將之列入風險類別較高的企業(yè)之列,這對公司的再融資成本將構成較大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