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堂有關的日子
    2007-01-26    史麗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仔細想想,其實食堂是最有懷舊意義的詞。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食堂正在消失,多數(shù)都變成了寫字樓地下的快餐廳,用不銹鋼托盤盛菜。飯票也變成了飯卡。大搪瓷缸子,毛巾縫的飯盒兜子也都成了懷舊電視劇里的道具。
    食堂總有點計劃經(jīng)濟的色彩,是住在大院里的人回憶中少不了的一部分。盡管記憶褪了色,但還是很溫馨。那時候的北京還不像現(xiàn)在,有那么多飯館,也沒有麥當勞、肯德基。家里大人出差時,食堂是孩子們最后的避難所。不過,那會兒的食堂沒給我留下什么好印象,第一次知道“哈喇味”是什么味道,就是吃了院里食堂的炒三丁后了然的。
    上了大學后,食堂更是讓人別無選擇的選擇。從小在家當乖孩子,沒下過館子,根本不會點菜,只有吃食堂。但吃學校食堂讓我心懷恐懼,關于食堂的著名“段子”就有——生物系學生從食堂打的菜中提取的“樣本”,在顯微鏡下證明是痘豬肉,以及學生集體扁豆中毒事件。
    對食堂的記憶變得美好了是工作以后的事。畢業(yè)后,終于進入了仰慕已久的坐落在宣武門附近的大單位工作。當然那里的食堂更是鼎鼎有名,在北京算有一號,號稱“北京三大名堂”之一。而最體現(xiàn)單位食堂一招鮮的,不能不提幾樣東西。
    首先是“處級餅干”。一種由黃油、面粉、巧克力、核桃仁混合后的考制的曲奇。平時不常做,自要賣,定排長隊,限量供應,就那么一小屜,排在后面的常被告知“別排嘍”。
    為了能買到它,常和大師傅“套瓷”,探討這些點心為什么這么好吃。大師傅說了,那曲奇是我們處長做的!其他林林總總,好多點心,都是奶油味比較重的,下料實在,沒有防腐劑,且價格不貴。為什么說不貴呢,去趟星巴克,就知道咱食堂的便宜了,而且味道更好。
    最神的是,在單位食堂能買到趵突泉啤酒。啤酒的地方性很強,因為和啤酒產(chǎn)地的水有關系,這種牌子的啤酒味道比較甜,讓人難忘,而且這種酒在別的地方很難買到。
    咖喱牛肉四塊錢一份,量還不少,您去看看酒樓餐廳里的什么價兒,沒個10塊20塊恐怕下不來。
    三樓的自助餐,10元敞開了吃,酸奶管夠,味道也不錯。
    食堂的價格是硬道理,食堂的入口處就有由財務部門用EXCEL統(tǒng)計的各種菜式的配料價格、成本和售價。一望就明晰了,這屬于“政策性”食堂,都是成本高于售價的。
    現(xiàn)在幾百號人一起吃飯的大場面已經(jīng)不常見了,能吃上傳統(tǒng)大食堂的機會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奢侈。珍惜吃食堂的機會吧,因為它正成為正在消失的一道風景。不過,可能也有些有商業(yè)敏感的商人能發(fā)現(xiàn),既然有仿膳,為什么就不能開發(fā)出來個“仿食堂”的菜館出來,又懷舊,又有群眾基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