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談正宗
    2007-06-08    汪朗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倉廩足,餐飲興。這二年,中國人吃的選擇越來越多,口味也變得倍兒精,甚至有點朝三暮四。鬧得城市中各地菜肴的排行榜,比流行歌曲換得還快。以北京為例,河南紅燜羊肉剛紅了幾天,東北小雞燉蘑菇便嘰嘰喳喳跟了上來;小雞打蔫以后,滿大街爬的又是四川香辣蟹……外地情況亦然。
  后來,杭州菜的勢頭兇猛起來。有消息說,僅上海一時間就有兩千多家杭菜館,北京也很有一些。又有消息說,這些餐館中魚目混珠者居多,貨真價實者寥寥。上海的“正宗”杭菜館只有區(qū)區(qū)二十幾家,其余都是混混兒。于是,杭菜的老家有人著急了,商量著成立杭菜研究會,為杭菜正名。同時對杭菜館進行考核認定,合格者授予牌匾和證書,承認其為正宗。要保證杭菜不衰,避免重蹈一些菜肴“各領(lǐng)風騷三五年”的覆轍,這些措施無疑很有必要。只是,“正宗”二字,慎用為好。
  所謂正宗,原指佛教各派的創(chuàng)建者所傳下來的嫡派,有什么凈土宗、法相宗、華嚴宗、天臺宗、律宗、禪宗、密宗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各有門戶,各有傳承,各有說道。后來的正宗,則泛指有別于雜牌的正統(tǒng)派。因此,凡事一稱正宗,便有些一覽眾山小,惟我而獨尊的味道。而中國之所以成為舉世公認的飲食王國,恰恰在于不以“正宗”自詡,勇于兼容并包,博取諸長,如此方成就今日菜系繁多,精饌紛呈之局面。
  以杭菜為例,當家菜肴之中,不少即為“宗”外人士。宋嫂魚羹據(jù)說源于北宋都城汴梁,原創(chuàng)者宋嫂是逃難到杭州的,本屬“盲流”,只是同樣逃難到此的宋高宗趙構(gòu)在西湖之上吃了魚羹之后,大加贊賞,遂使其在杭州流行開來;東坡肉的發(fā)明人蘇軾老先生,只不過當太守時在杭州呆過幾天,領(lǐng)的是暫住證,原籍本是四川眉山。再如,蜜汁火方一菜之主料——火腿,全部取諸金華;干菜扣肉則索性從紹興連鍋端來。如果論起“宗”來,這些菜品與杭州的關(guān)系似乎都不夠“正”,而杭菜正因為勇于破除門戶之見,接納這些外來精華,并將其發(fā)揚光大,才形成了今日的南料北烹,口味交融的特色,受到世人喜愛。若是一味侈談正宗,盲目排外,今天的杭菜所能剩下的大約只有龍井蝦仁、炸響鈴、西湖莼菜湯等不多的幾樣。正宗雖有之,食客卻無矣。
  慎談正宗,還因為中國餐飲業(yè)的興旺之道,不但在于開放,更在于創(chuàng)新。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一套固然有許多美味,但也需要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完善提高,如此方能永葆活力。周代的“八珍”是專供天子享用的,有幾千年歷史,算得上美食正宗之正宗了,但其實也不過是些醬漬生牛肉、肉醬蓋澆飯,網(wǎng)油烤狗肝之類的東西。今天看來,不過爾爾。倒是“炮豚”還能說上幾句:先將乳豬殺掏去內(nèi)臟,以棗填滿腹中,再用蘆葦把乳豬纏裹起來,外涂帶草的泥巴,放在火上烤。烤畢剝?nèi)ツ喟,將乳豬表面清潔一下,再用稻米粉調(diào)成糊狀涂在上面。然后,在小鼎內(nèi)放油沒過乳豬煎熬,鼎內(nèi)放香草。再將小鼎放在注水的大鼎中,用火加熱,大鼎中的沸滾的水不能進入小鼎。連續(xù)燒火三天三夜之后,這炮豚才算做好。吃時蘸以肉醬和酸湯。區(qū)區(qū)乳豬費得如許功夫才能入口,繁瑣不說,也實在不經(jīng)濟,且味道也未見得好。如果今天還有哪家館子拿這樣的“正宗”說事兒,大約只有砸鍋的份兒。
  近些年來,川粵等菜系能夠在各地大行其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敢于突破“正宗”,根據(jù)食客的口味不斷創(chuàng)新。以食蟹為例,過去的正宗吃法是清蒸之后佐以姜醋食之。不假任何調(diào)料品其原味,更為高級。李笠翁在《閑情偶寄》中,便明確指出,吃螃蟹“和以他味者,猶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俾也,不亦難乎?”可現(xiàn)在四川卻有人不理權(quán)威那一套,不但要和以他味,而且是前所未聞的辣味,結(jié)果竟然開出一片新天地,也許日后倒成了正宗。四川還有一道新創(chuàng)涼菜“紅油雪梨”,非但難稱正宗,簡直就是左道,竟然把紅彤彤的辣椒油和白生生的甜梨肉摻和在一起吃。但品嘗之后你卻不能不慨嘆:“硬是要得!”微辣之中,更能凸顯雪梨之甘脆,絕妙之至。
  曾經(jīng)風行大半個中國的魯菜,如今卻似乎有些式微。這恐怕與“正宗”意識過濃不無關(guān)系,至今還拿著九轉(zhuǎn)大腸、鍋燒肘子看家,不免過于油膩。杭州菜能夠走遍大江南北,所打之招牌也是“新派”而非“正宗”,像神仙老鴨煲、富貴豬手、八寶牛腩等菜品,大都是老樹新芽,而不是宋高宗趙構(gòu)當年在臨安吃的玩意兒。與時俱進,事業(yè)方能興旺發(fā)達。所說的當然不止是杭菜。
  相關(guān)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