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日前對5.8萬個公共泊位進行網(wǎng)上和現(xiàn)場公示,這些設置在道路兩旁和公共空地上(包括西湖景區(qū)內(nèi))的泊位,到底設置得合不合理,由市民說了算。5天后,杭州市交警支隊將根據(jù)市民的意見,以贊成票超過50%的原則來決定是否批準設置。據(jù)悉,這是杭州市為解決停車難問題實施停車“新政”的第一步。此后,杭州將原則上取消所有公共泊位的停車收費,原本西湖邊每個泊位每小時20元的收費標準也將成為歷史,小區(qū)停車也將大幅降價。據(jù)悉,該停車“新政”有望7月1日起實施。(見6月3日《法制日報》)
消息中沒有提及這項“新政”汲取民意環(huán)節(jié)的具體程序,也無法了解超過50%的贊成票是怎樣計算出來的。不過,如果這個程序沒有問題,如果這項決策真的是完全尊重民意的結果,那么我要說,杭州市的官員們在如何降低決策風險上,干了一件非常聰明的事,且無論這項決策執(zhí)行后的結局如何。 為什么呢?因為這樣的決策集中了公眾的智慧。公眾對停車難現(xiàn)象有更深刻的感受,對如何改變這種局面更有積極性和真知灼見,因此,這樣的決策失誤的幾率一定會很小。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后,如果管理部門或多數(shù)市民都認為這項改革是錯的,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官員們也不必為這個失誤負責,因為這本來是多數(shù)公眾的意志,公眾當然不會因這件事抱怨有關部門“拍腦袋決策”,不會懷疑某些官員當初是為了袒護某個群體,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當初考慮不周,自己的錯誤看法導致了政府決策上的失誤。 既然官員們不必為失誤負責,當初參與決策的官員們也就不會因面子上過不去而拖著不糾正這個失誤,更不會一錯到底。在這種良性循環(huán)中,決策失誤不會引發(fā)社會矛盾,不會撕裂公眾與政府的感情,社會管理的成本會大大降低,公眾也有了當家做主的感受,社會民主的氛圍也更加濃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