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8-18 韓朝華 來源:中國企業(yè)家 |
|
|
通鋼事件注定將作為中國體制轉型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案例載入史冊。 若就事論事,毆人致死的行為是不能容許的。任何人,無論出于什么樣的利益訴求,都沒有打死人的權利。同時,此次通鋼改制由吉林省有關政府部門直接領導和實施,事情搞到這個地步,顯然是有關部門和領導的嚴重失職。 迄今為止,全國各地經歷了產權重組的國有企業(yè)成千上萬,從未有過如此暴虐的事件;而建龍集團參與國企改制也已非首次,也沒遇到過如此無理性的抵制。通鋼事件的發(fā)生有其特殊性和偶然性,并非國企改制的必然現象,將通鋼事件說成是國企改制中的必然現象是毫無根據的。但也應看到,通鋼事件引出了一些帶有普遍意義的話題,需要冷靜地加以梳理和思考,以警醒全國。 第一,國有企業(yè)是否應實施民營化改制。如果說,過去關于國企低效率的證明還要靠相關的經濟學理論來支持的話,現在要想證明國企的低效率,僅憑生活常識即已足夠。國企領導都是官員,當今中國,政府官員腐敗累禁不絕,國企領導人怎能獨善其身?其實,對于有些國企中領導人的專斷、腐敗、瀆職,國有企業(yè)的內部成員比誰都清楚。這樣的企業(yè)要想變成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只有靠產權改革。近十幾年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事實早已證明,什么地區(qū)的國企改制進展順利,什么地區(qū)的經濟就發(fā)展得快,社會也相對較安定。而東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國有經濟比重高,國企改制難度大,嚴重制約了東北經濟增長潛能的發(fā)揮。這也是東北各地政府至今面對重重阻力仍要堅持國企改制的根本原因。 第二,國企改制中如何維護職工權益。在國企改制中,職工是一個弱勢群體,往往成為改制中的輸家。但是,國企職工在國企改制中的權益得失較為復雜,不可僅憑保護弱勢群體的理念一概而論。首先,傳統國企中職工享有的“鐵飯碗”和“大鍋飯”必須破除,因為這套體制是國企低效率、缺活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但是,原來國企向職工提供的基本社會保障卻不應破除,這是國企職工應享有的權益。因此,國企改制過程包含著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將原來依附于企業(yè)的社會保障體系轉為企業(yè)外的社會化保障體系。這是一項艱難、復雜的體制創(chuàng)新任務,它涉及利益、觀念、體制、文化等多種因素,需慎之又慎。為此,有必要讓職工全程參與和了解企業(yè)的重組過程,任何簡單化、理想化的操作都會葬送改革本身。此次通鋼事件可謂這方面的一次重大教訓。 第三,企業(yè)并購需有周密的戰(zhàn)略設計。不同類型企業(yè)間的兼并重組歷來是一項高難度和高風險的作業(yè)。不同的企業(yè)有不同的傳統和文化,兩相整合,必有摩擦。如何化解矛盾,有效融合,需要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而建龍此番在通鋼的表現實不敢恭維。中國的許多民營企業(yè)家多輕視理性思維,喜好走上層路線,以為只要能擺平官員,其余利益相關方就都不在話下了。這種行為方式雖有其必然的社會淵源,若執(zhí)此一端,不及其余,則將自食苦果。此次建龍在通鋼損兵折將,對其企業(yè)形象的負面影響既深且遠,其它企業(yè)不得不察。 第四,社會輿論如何把握國企改制中的矛盾和問題,F實中的國企改制絕非理想化的完美過程,其間充滿著矛盾、沖突和問題,引發(fā)了廣泛的批評和抗議。對于這類復雜的社會現象,媒體輿論需秉持理性和冷靜,切忌情緒化、簡單化和泛道德化的報道和評論。國企改制涉及復雜的權利、責任重組,它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和利益協調上的專業(yè)智慧。國企改制中的各個利益相關方都應得到尊重,不允許有任何利益方“一股獨大”。成功的改制只能出自各相關利益者間的合作和妥協。媒體輿論應頌揚相關各方的合作和妥協,勸誡任何一方的強制和高壓。情緒化和泛道德化的輿論導向只會模糊事物本質,誤導公眾認識,妨礙社會轉型。(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研究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