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看美國]從《華爾街日報》誤讀中國說起
    2009-01-13    本報記者:劉洪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1月6日的《華爾街日報》發(fā)表了一篇有關(guān)北京地鐵的文章,文中說北京為改善交通正大興土木修建地鐵。通讀全文,難得地沒有揶揄一下中國,但里面一些內(nèi)容,卻似乎仍有誤讀之嫌。
  比如,文章說,“新的地鐵系統(tǒng)已從根本上改變了北京,也改變了老北京不在地下動土的禁忌。直到不久前,北京都沒有地下墓穴、地穴,甚至連地下室都沒有。風水是原因之一,因為地下動土在風水學說中被視為不吉。”
  過去的中國人確實講究風水,即使現(xiàn)在,風水仍不乏信奉者。但將過去北京地鐵少,歸咎于中國風水文化,這我倒是第一次聽說。文章說北京沒有地下墓穴、地穴,甚至地下室都沒有,實在太荒唐了,可笑到了令人懶得反駁的地步。且不說北京古墳古墓就很多,而且開挖的防空洞也不少吧。
  在美國諸大報中,《華爾街日報》的中國報道做得相當不錯,還因此獲得過2007年普利策新聞獎。但這篇小文章中的誤讀,卻也顯示了該報記者未能真正認識北京,也誤讀了中國的文化。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一個外國人,他能看到北京的進步已屬不易,求全責備地讓他面面俱到也是不切實際的。
  誤讀一下北京地鐵或風水文化,應(yīng)該也無傷大雅;或許,提提中國風水文化,更有助于提起美國讀者對文章和北京,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但假如這種誤讀擴大,表現(xiàn)在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領(lǐng)域,情況會怎么樣呢?增加的大概就不會是美國人對中國的興趣了,而可能是誤解甚至反感了。但這樣的例子,其實遠遠多于類似對北京地鐵的文化誤讀。
  比如,將中國產(chǎn)品質(zhì)量問題上綱上線,夸張成“中國企業(yè)意在屠殺美國人”,這樣的報道我在不少美國媒體上就曾讀過;將中國的經(jīng)濟政策妖魔化,認為中國對美國出口就是處心積慮為了搶奪美國人的飯碗,類似的文章也是不少。
  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看,這樣的指責純屬無稽之談,中國確實存在奸商,中國人也痛恨假冒偽劣,但將產(chǎn)品質(zhì)量問題歸咎于整個中國的“陰謀”,未免太上綱上線了;同理,中國對美出口是全球化分工所致,美國也對中國出口,將進出口說成你死我活的斗爭,也實在有點保護主義的味道了。
  但這種誤讀,甚至是故意誤讀,卻是源源不斷的,甚至一些對中國頗多了解的知名人士,有時也不能例外。比如,被認為是“中國通”的美國財長保爾森日前就稱,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高儲蓄率,造成全球經(jīng)濟失衡,這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則干脆把美國房地產(chǎn)泡沫,歸咎于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的高額儲蓄。
  真的如此嗎?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許多美國經(jīng)濟學家總結(jié)這次金融危機時,將原因歸咎于美聯(lián)儲吹起的房地產(chǎn)泡沫、華爾街貪婪引發(fā)的金融創(chuàng)新失控、美國政府不作為產(chǎn)生的監(jiān)管不嚴等,可就真是打錯了板子,冤枉了美國人。我不是特別了解保爾森此番話的動機,據(jù)一些經(jīng)濟學界的朋友推測,即將卸任的保爾森來自華爾街,財長任內(nèi)也未能阻止金融危機,自然想找個對象來推卸一下責任。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這個錯綜復雜的世界,不同國家或文化之間,有點誤讀總是難免,也不會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但在一些大且敏感問題上,誤讀卻可能導致雙方的誤解、甚至誤判。如果是純粹缺乏了解,可能還則罷了;如果是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做出誤讀,不僅不厚道,也有違“負責任的利益攸關(guān)方”的理念了。
  記得宋人蘇軾曾在一篇上書中言:“目有昧則視白為黑,心有蔽則以薄為厚。”確實如此,心有芥蒂,往往言談失準,最終貽笑大方。《華爾街日報》誤讀了中國,說明其某些記者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還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則值得鼓勵。身為媒體人,筆者以為咱們中國媒體也要有學習“他山之石”的雅量和勇氣,但在報道美國問題上,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本報記者劉洪1月12日發(fā)自華盛頓)
  相關(guān)稿件
· [劉洪看美國]"山姆大叔"期盼寒冬早日過去 2009-01-06
· [劉洪看美國]上世紀大蕭條的悲劇會重演嗎 2008-12-30
· [劉洪看美國]美汽車業(yè)"救命錢"治標難治本 2008-12-23
· [劉洪看美國]2008美年度熱門詞匯暗藏機鋒 2008-12-16
· [劉洪看美國]學過中文的美國候任財政部長 200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