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井莊進行農民合作金融實驗遭遇尷尬
    2007-03-28    本報記者:儲葉來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井莊農民簽字入股成立“社區(qū)發(fā)展合作社”。圖片來源: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網站

    2005年,一項關于農民合作金融的實驗在安徽肥西縣小井莊村的小井莊村民組進行。村民組的村民通過入股的形式成立小井莊社區(qū)發(fā)展合作社,每股基本股為3000元,由此籌集到的資金只向合作社社員發(fā)放貸款,不向外發(fā)放,不作其他用途。“小井莊實驗”的核心是培育一個農民自主管理的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探索農村金融內生機制成長的可能與途徑!靶【f實驗”不僅受到農民歡迎,而且立即引起專家和領導的關注。
    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張德元教授,是“小井莊實驗”的首倡者,一直親歷指導“實驗”全過程。他告訴記者,“小井莊實驗”一年多,部分地解決了小井莊社區(qū)內農民的融資需求,增強了農民的組織化、民主化意識,鍛煉了農民自我管理的能力。但下面的事實卻難以掩蓋“小井莊實驗”面臨的尷尬:幾乎在與“實驗”開展的同時,小井莊的幾個農民“精英”合伙興辦了一個食用油加工廠,設備投資150萬元,設備早已安裝調試完畢,但因缺少流動資金,四處告貸無門,社區(qū)的資金互助組織既無法滿足、也不允許滿足這種資金需求,結果這個加工廠至今也沒有投產。
    看著這幾個即將破產、思想消沉的“精英”,張德元教授不禁發(fā)問:我們致力于解決農民的金融需求問題,而難題就這么尷尬地出現了!這究竟是為什么?

尷尬之一:當多樣性需求遭遇“一刀切”

    小井莊遭遇的尷尬發(fā)人深思。張德元說,農民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樣性的。小井莊的社區(qū)資金互助組織章程規(guī)定,一次貸款的最長期限為6個月,最高限額是2萬元。很明顯,這種組織只能滿足農民短期的、小額的融資需求,滿足不了食用油加工廠數十萬元流動資金的需求。
    目前,安徽省的農村社區(qū)資金互助試點已經推廣到30個縣。可以預期,這將給許多農民帶來實惠和方便。但小井莊的尷尬告訴人們,相對于農民的現實需求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它至少有兩方面的啟發(fā),一方面,它再次提醒人們,農村金融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過去我們常用的“單兵突進”的改革方式是不可取的,必須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為目標,多處下手,同時并舉;另一方面,它也告訴人們,政策“一刀切”是改革的大忌,不同地區(qū)、不同階層農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要給地方政府留下足夠的操作空間。

尷尬之二:當農村金融機構遭遇“高門檻”

    張德元教授指出,農村改革作為一種制度供給,務必堅持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政府需要什么,而是農民需要什么。
    遺憾的是,一些政府部門的制度供給與農民的制度需求相脫節(jié)。前不久,銀監(jiān)會出臺了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條件的文件,并且接連頒布了關于村鎮(zhèn)銀行、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的三個暫行規(guī)定;能改革當然是好事情,是進步;但這種制度供給具有極強的“風險防范意識”,充分體現了“政府治理”的特征,雖名為“放寬”,但放寬后的門檻對農民來說依然很高。比如,關于農民資金互助社的規(guī)定要求“在行政村設立的,注冊資本不低于10萬元”,“有符合任職資格的理事、經理和具備從業(yè)條件的工作人員”,僅此兩條,就將中西部貧困地區(qū)現存的成千上萬農民社區(qū)資金互助組織置于“非法生存”境地:能有幾個農民具備金融業(yè)從業(yè)資格?
    據了解,小井莊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是安徽省內規(guī)模最大的,運作資本也不過30余萬元,安徽先行推廣的霍山、金寨、太湖三縣的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的運作資本都在2萬元到5萬元之間。按照這個規(guī)定,安徽省現有的這些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都將“非法”,并且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也難以達到“合法”的門檻。

尷尬之三:當新農村建設遭遇“軟件軟”

    小井莊辦加工廠的農民曾經不斷地問張德元教授,我們辦農產品加工廠是中央政策所支持的,為什么我們還是貸不到款呢?為什么中央的支農資金年年增加,而我們就是看不到呢?為什么中央要求地方政府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yè),而地方政府就是不來幫助我們呢?張教授無言以對。
    小井莊農民的尷尬是否只是一個點上的問題呢?小井莊是中國“包產到戶”的發(fā)源地,是安徽省農村改革的兩面紅旗之一(另一個是鳳陽縣的小崗村),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關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地”。小井莊的情況尚且如此,其他那些非典型地區(qū)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張德元教授告訴記者,這幾年,政府確實為緩解三農矛盾付出了很多努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已經實施一年了。但是,冷靜觀察不難發(fā)現,一些地方或部門的惠農政策具有明顯的“重物質投入、輕制度建設”的傾向,對農村的資金投入確實一年比一年多,但妨礙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系列體制性障礙并沒有完全掃除。所以,中央農村政策的總導向“多予、少取、放活,并在多予上下功夫”,不僅要在“多予”上下功夫,更要在“放活”上下功夫;因為所謂“放活”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改革。如果改革跟不上,中央“多予”的越多,則“跑冒滴漏”的也會越多,農民還是“看不見”。
    小井莊農民的質疑再次提醒人們,從長遠看,新農村建設的軟件建設重于硬件建設,制度建設重于物質投入,體制突破事關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再也等不得了。

  相關稿件
· 著眼個人金融服務 今年金融展彰顯關注民生 2007-03-28
· 農發(fā)行2007年擬發(fā)政策性金融債2500億元 2007-03-23
· 村鎮(zhèn)銀行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2007-03-22
· 構建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關鍵在增量改革 2007-03-15
· 銀監(jiān)會:今年五舉措完善小企業(yè)金融服務 200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