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們”還能制造多少創(chuàng)富神話[圖]
    2007-11-12    本報記者:章苒    來源:經濟參考報

  互聯網帶來的財富神話因為阿里巴巴的上市而被人們再次傳頌。一夜之間,阿里巴巴變成了幣值200億美元的大公司,馬云面臨著管理一群百萬富翁的難題。高市盈率的公司到底怎么才能盈利,上市之后,阿里巴巴應該如何保持財富的大門始終向它敞開。

  港股接連兩日暴跌的不利局面中,阿里巴巴以13.5元發(fā)行價首次公開發(fā)行,當日以三倍價格收盤,不僅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網絡股,還拉動了當日恒生指數由紅轉綠。
  午間以高出發(fā)行價122%的價格收盤后,阿里巴巴掌門人馬云立即宣布配股。配股后,阿里巴巴的融資額將從原先的15億美元躍升為17億美元,在所有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僅次于谷歌的19億美元。
  時至今日,互聯網仍然是一臺不停歇的造富機器。但是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破滅已經證明,對于互聯網企業(yè)來說,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不過有了錢也并不是萬能的。

新華社發(fā)

中國互聯網不再缺錢花?

  對于一夜之間市值200億美元,成為中國最貴網絡企業(yè)的阿里巴巴來說,靠馬云的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演講游說吸引風險投資的時代已經結束,缺錢花的日子永遠成為過去時。
  設計盈利模式——吸引風險投資——海外上市,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的經典程序。但是2000年科技泡沫破滅以后成長起來的中國互聯網企業(yè),似乎對于資本的運作更為嫻熟,他們在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方面也更有想像力。
  2002年網絡股復蘇至今,中國網絡概念股在海外市場從極衰轉而極盛,百度、騰訊、盛大、e龍、慧聰、第九城市等集體登陸納斯達克或是香港證交所,遭遇的資本熱捧令華爾街始料不及。無論融資登陸地在哪里,無一例外的是幾年前靠百萬美元起家的互聯網企業(yè),現在市值都要以億計算,而其掌門人也當仁不讓地躋身福布斯的中國富豪排行榜。
  對于2002年以后上市的大部分網絡股而言,上市僅僅是創(chuàng)富夢的開端。11月2日上市四年的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的股價突破400美元大關,成為海外上市的“最牛中國股”,因為其股價從200美元漲到300美元,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從300美元漲到400美元,只用了40多天。若把百度市值和2000年初期1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相對比,百度創(chuàng)造了超過萬倍的價值成長。
  其余網絡股也不甘落后。騰訊在香港的股價從2006年初的九港元漲至現在的65港元,盛大網絡從15美元漲至38美元,九城網絡從19美元漲至33美元。
  不妨看一下阿里巴巴上市后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的新座次:阿里巴巴以首日掛牌上市即沖至200億美元的市值坐穩(wěn)第一位,其后是百度搜索和經營即時通訊的騰訊網絡。在亞洲科技股中,阿里巴巴的市值僅次于雅虎。而老牌的三大門戶網站能繼續(xù)保證進入十強已經不錯了。

中國互聯網企業(yè)該學著花錢了?

  阿里巴巴一下子有了200億美元的真金白銀。而此前它吸引到的最大一筆風險投資不過2000萬美元,其一年的營業(yè)額不過六億多美元,純利不足三億美元,面對這么大一筆巨資,馬云該怎么花?互聯網業(yè)界的名言是,融資不是問題,融資以后怎么花錢才能向投資者交差才是挑戰(zhàn)水平的大問題。
  如何花這200億美元,涉及馬云下一步的企業(yè)擴張計劃。
  阿里巴巴總裁衛(wèi)哲稱,上市所募集資金的60%將用于戰(zhàn)略收購,主要面向以下三大方向:一、用于提高用戶價值新技術;二、擁有其他客戶資源的新平臺;三、能與目前阿里巴巴B2B產生協(xié)同效應的電子商務應用,為現有用戶提供更多的電子商務應用。同時,衛(wèi)哲還透露了未來阿里巴巴擴大營收的三大渠道,即將不斷吸收新的用戶,擴大自身用戶基數;將免費用戶發(fā)展為收費用戶;以及為廣大的收費用戶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務。
  馬云簡單地將這些概念化的戰(zhàn)略總結,向世界化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軍。
  除了200億美元如何運作以外,阿里巴巴的自身管理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根據阿里巴巴1999年制定的股權獎勵計劃,阿里巴巴上市當天這一天共計有4900名員工和顧問成為真正意義的股東,一夜之間催生數千名百萬富翁,數百名千萬富翁。據說阿里巴巴上市前,各款高檔車的銷售員都已經直接上門接洽這些未來的百萬富翁。
  擺在馬云面前的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他該怎樣管理這群百萬富翁?
  要知道,在招股書中,阿里巴巴的全部員工不超過5000人,雖然馬云自稱阿里旗下儲備人才近8000人,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公司里超過一半的人都是百萬富翁。
  如何讓一群百萬富翁和另一群一文不名的大學畢業(yè)生平安共事,這不僅僅是馬云,也是所有互聯網新貴面臨的共同難題。

中國網絡股何時真正賺錢?

  中國網絡股集體估值偏高已經引發(fā)了不少懷疑。
  香港媒體對阿里巴巴的評價是:2007年新股王,最賺錢新股。認購阿里巴巴的凍結資金達到4475億港幣,新股中簽率僅為6%,堪與中石油比肩。
  阿里巴巴確定的新股發(fā)行價為13.5港幣,相比其2007年的預期收益,阿里巴巴新股價的市盈率已經高達106倍,遠遠超出了40倍的理性范圍。但是投資者似乎已經不再把市盈率作為股價合理與否的關鍵,因為當天下午阿里巴巴以39.5元收盤,市盈率幾小時后又沖高至316倍。
  市盈率居高不下已經成了海外上市中國網絡股的一致特點:與2007年預期每股收益相比,百度市盈率達104倍,香港上市的騰訊網絡市盈率74倍。而作為全球網絡股老大的谷歌,股價高達700美元,其市盈率卻僅為43倍;EBAY的市盈率則是23倍。
  市盈率過高的背后是盈利能力不足的事實。阿里巴巴首日市值達到200億美元,簡單計算可知,如果阿里巴巴要將市盈率穩(wěn)定在40倍這個相對合理的數值之內,年利潤需達到五億美元。而2006年全年該公司全年營業(yè)收入僅為13.6億人民幣,凈利潤2.68億元,即使2007能如愿實現100%的增長,其盈利能力距離五億美元似乎還很遠。
  仔細分析在香港上市的兩家網絡企業(yè)和在美國上市的近20家網絡企業(yè),海外投資者選擇中國互聯網企業(yè)的標準似乎只有一條:是否行業(yè)領袖,有沒有盈利模式。
  軟銀中國合伙人宋安瀾說,傳統(tǒng)行業(yè)由于充分競爭,盈利模式的創(chuàng)新可遇不可求,而在傳統(tǒng)行業(yè)中成為老大,更難一蹴而就。然而新興的互聯網行業(yè)中存在不少空白,自創(chuàng)商業(yè)模式成為可能,始創(chuàng)者也當然地成為了行業(yè)領袖。
  作為中國旅游網站老大的攜程網,2003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日漲幅即達89.2%,創(chuàng)下2000年11月以來NASDAQ股票上市首日漲幅最高的紀錄。市場對攜程網的追捧,顯示美國投資者不僅看好中國內地的旅游及網絡發(fā)展,而且對攜程網作為旅游網站的獲利模式的完全認可。此后代表中國網游股的盛大網絡,代表新媒體股的分眾傳媒等等都有不俗表現。
  與攜程等相比,國內四大門戶網站之一的TOM互聯網業(yè)務赴美上市則備受冷落。對TOM.COM的詬病集中在其與三大門戶網站業(yè)務相近,盈利模式所依賴的彩鈴等業(yè)務在中國競爭已經白熱化。一句話,它并非國內互聯網某一領域的老大。
  2002年網絡股復蘇至今,中國互聯網企業(yè)在海外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可以說達到了頂點,傳統(tǒng)的三大門戶網站已經被超越。不過,今天的狂熱表面上看起來與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前夜是如此相似,百度在2005年就曾經因為盈利能力招致美國分析師的質疑,股價暴跌40%。
  對互聯網公司來說,神話離他們最近,但泡沫也離他們最近。

  相關稿件
· 阿里巴巴上市的意義 2007-11-12
· 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融資15億美元 2007-11-07
· 思科和阿里巴巴結成全球戰(zhàn)略聯盟 2007-11-02
· 電子商貿企業(yè)阿里巴巴在香港招股受熱捧 2007-11-01
· 阿里巴巴創(chuàng)港股凍結資金新高 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