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2-18 作者:實習記者 王濤 記者 方燁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財政部公布的11月份財政收支數據曾引發(fā)“年底突擊花錢”的質疑與擔憂。17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財政支出預算執(zhí)行情況回答記者提問時首度回應了此事。該負責人表示,12月份支出數量較多有種種原因,不是違反預算管理規(guī)定的“年終突擊花錢”。年終沒有執(zhí)行完的項目資金,將結轉下年使用。 根據上周五財政部公布的2009年11月份財政收支情況,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支出56235.9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10.63億元,增長22.7%。有媒體披露,根據2009年全國人大批準的預算報告,全國財政應完成支出76235億元,意味著全年財政支出的進度僅完成了73.8%。于是,“全國財政部門將在12月突擊花掉2萬億元”的消息瞬時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17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財政支出預算執(zhí)行情況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按照現(xiàn)行財政國庫管理制度,各預算單位請領財政預算資金,都要嚴格按財政預算、項目進度、有關合同和規(guī)定程序辦理,并接受財政部門的實時監(jiān)控。12月份財政支出由于種種原因雖然比較多,但都是按預算要求支出的,其中年終沒有執(zhí)行完的項目資金,按有關制度規(guī)定,將結轉下年使用。結轉下年使用資金在使用前一直保留在國庫,并沒有撥付到各預算單位的資金賬戶,可避免出現(xiàn)截留、挪用和浪費資金問題。 他同時指出,各預算單位使用上年度結轉資金時,同樣需要按規(guī)范的程序辦理審核、報批,不得隨意改變預算原定的用途。財政部門動支預備費、用超收收入安排支出等也是嚴格遵照規(guī)定的程序報批后辦理。因此,12月份支出數量雖然較多,但不是違反預算管理規(guī)定的“年終突擊花錢”。 他還表示,從歷年預算執(zhí)行情況看,財政支出進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勢,一季度各月支出進度都較低,二、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則進一步加快,其中12月份的進度通常都在20%以上。以前三年情況為例,數據顯示:2006年12月份全國財政支出10812億元,占預算的28.2%;2007年12月份支出11697億元,占預算的25.1%;2008年12月份支出16767億元,占預算的27.6%。2009年按完成預算推算,12月份的支出規(guī)模將為2萬億元,占預算的26.2%。 預算支出前低后高,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支出數量較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分析說,體制性因素造成三、四季度支出規(guī)模較大,主要是全國人大批準中央財政預算之前,項目支出中一般只有延續(xù)性項目按一定的比例預撥部分資金,新增項目大都是在預算批復下達后才開始支出,這樣就使一些資金延后到三、四季度甚至12月份支出。 而據實結算和以收定支的項目在12月份支出較多。例如,糧油物資儲備管理等支出,大多需在年終前按實際工作量進行清算并撥付資金。一些項目預算因組織實施方面的原因需延后執(zhí)行或結轉下年使用。年初安排預算時,財政部門按國家政策、規(guī)劃等對相關重大支出項目都作了充分安排,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相應的制度辦法遲滯出臺,或是項目實施條件不足等,預算往往在下半年甚至是在第四季度才能下達,相關資金在12月份支付較多,其中一部分資金還需要結轉到下年使用。如某基本建設項目預算30億元,因施工條件發(fā)生變化,前11個月僅支出了預算的60%,剩余的大部分都要結轉到下年使用。 此外,一些預算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影響了支出的及時執(zhí)行。部門預算編制還不夠細致,有些支出項目安排不夠準確,有些項目當年不能完全執(zhí)行。有些預算單位還存在“重預算、輕管理”的問題,項目前期準備不充分,預算下達后項目遲遲不能啟動。也有一些資金分配涉及多個管理部門甚至地方政府,相互間銜接和配合不順暢,導致預算不能及時下達并及早形成有效支出。 就今年而言,財政收支波動很大對12月份的支出規(guī)模也有一定的影響。上述負責人介紹說,一方面,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今年預算支出規(guī)模較大,一些基本建設新上項目,做各項準備工作時間較長,前期支出較少。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受經濟下滑、結構性減稅很多等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大幅下降,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上半年收入短收較多,為確保全年收支平衡,財政部門在壓減行政性開支的同時,還對部分一般性的支出項目作了延后安排。三季度起,財政收入形勢逐步好轉,此前作延后安排的一些支出陸續(xù)開始執(zhí)行。這些因素也對12月份支出規(guī)模有一定影響。 該負責人還透露,當前,正按預算要求加強年終支出管理,加強監(jiān)督檢查,搞好預算執(zhí)行工作。對個別單位違規(guī)操作、不講效益的亂花錢行為,財政部門將會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章嚴肅查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