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東亞研究所學術所長黃朝翰認為,中國有可能在2010年達到9.5%的經濟增長率。但同時中國存在著很多短期和中期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工業(yè)的產能過剩,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等。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是,國有企業(yè)成了一個大贏家,批評家將這一現象稱為“國進民退”。 1月25日,黃朝瀚在新加坡《聯合早報》就上述觀點發(fā)表了署名文章,下面節(jié)選文章主要內容:
2009年經濟是分水嶺
如果2009年的回彈延續(xù)至2010年,那么2009年的危機看起來越來越像只是中國經濟長期高增長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事實上,2009年也成了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是唯一一個在全球經濟衰退中迅速恢復增長的大經濟體,也因為中國的增長對全球和地區(qū)的經濟回彈有巨大的影響力。這次危機在削弱了發(fā)達國家經濟實力的同時,也大大縮短了中國和美國、日本的差距。 中國在2009年獲得了一些很重要的“世界第一”。如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信貸國家,其外匯儲備高達2.3萬億美元。中國在全球貿易中已占8%的份額,取代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中國汽車銷售在2009年突破1300萬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 中國已宣布現有的促增長政策將會持續(xù)到2010年。如果全球經濟不再惡化,中國有可能在2010年達到9.5%的經濟增長率。但同時中國存在著很多短期和中期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工業(yè)的產能過剩,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等,都亟待政府的關注。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是,在此次經濟衰退中,國有企業(yè)成了一個大贏家,中國國內的批評家將這一現象稱為“國進民退”。
出口銳減 以投資拉動經濟
在2009年前11個月份中,國內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高達32.1%,國內消費增長了15.3%,而凈出口卻負增長了30.6%。由此我們可以從2009年這三個成分的相對數目的更動中看到,投資作為經濟增長最主要來源的特點比2008年更為突出。換句話說,這次的經濟衰退對2009年增長模式有重大的影響。換個角度來看,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模式實際上是經濟刺激方案的結果,而此方案基本上就是用巨大的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 這種經濟刺激方案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諸如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等的建設。在內需方面,中國對于更多的基礎設施項目似乎有無窮無盡的容量。作為一個巨大的大陸型經濟體,雖然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在過去十年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舉例來說,中國目前已擁有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高速公路網絡),但它仍然迫切需要更多這方面的投資。未來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了更多的環(huán)境工程、新的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以及各種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住房、學校、醫(yī)院和城市設施。 目前,上海和廣州正在熱火朝天地準備世博會和亞運會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他大城市也迅速地擴展它們的城市設施,如興建新鐵路等。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是否投資了太多超級項目,這些項目會不會是浪費或是利用率太低?很多項目都很明顯是不可以短期施行的。而這些大型的公共項目用正常的成本效益來分析似乎并不恰當。長遠來看,中國作為一個巨大且迅速增長的經濟體,是能夠消化這些暫時的低效和外部因素的。同時,繼續(xù)用發(fā)展基礎設施來促進內需將會成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xù)高增長的一個特色。
中國與亞洲鄰國經濟關系強化了
就區(qū)域范圍內來看,此次經濟衰退大大地強化了中國與其亞洲鄰國的經濟關系,這是因為中國需求的上漲能夠部分地填補發(fā)達國家需求下跌帶來的空缺。2010年中國-東盟(亞細安)自由貿易協定將全面施行,而中國也被認為將會在區(qū)域內占據更突出的經濟地位。這意味著中國不僅會給區(qū)域帶來更多的貿易,并將有更多的對外直接投資。 中國對其亞洲鄰近的經濟體仍然繼續(xù)保持貿易逆差。這些經濟體通過向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出口制造產品、半成品、能源、原材料等來促進它們的經濟增長。與此相反,中國相對于歐盟和美國(中國最大的兩個貿易伙伴)卻有極大的貿易順差。這樣一來,中國就成了日本、韓國與中國臺灣在這兩個市場上的代理人。據估計,2010年中國與美歐兩個伙伴的貿易摩擦將會惡化。 這樣的貿易模式被無數的全球和區(qū)域內的生產網絡(或者說是供應鏈)所強化。這樣,中國經濟實際上成了其亞洲鄰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并同時對這些經濟體的整合產生重要影響。正因如此,中國最近的經濟回彈極大地幫助并鼓舞了區(qū)域和全球經濟的復蘇。 在2009年的世界經濟中,首先是中國經濟在一季度的V型復蘇,然后才是東亞經濟,法國,德國,澳洲在二季度的復蘇。美國經濟到三季度才開始改變下降趨勢?梢哉f這是在近代世界經濟歷史上第一次不是由美國,而是由中國和東亞引領世界經濟復蘇。中國經濟第一次成為世界經濟危機中的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