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是“保增長”的必然選擇
    2010-03-26    作者:記者 高云崗/香港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蘇志欣認為,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早已不是“退市”與否的問題,因為刺激性政策的退與不退都面臨巨大風險,要么可能令增長失去動力,要么可能助長過熱。而目前不同領域有冷有熱的格局,背后是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結構問題。要應對目前兩個方向的風險,就需要從解決結構性問題入手,特別是讓居民消費能力有實質性改善。換言之,就政策選擇來說,“調結構”并不是“保增長”以外的另一個選項,而是現階段保持經濟增長、化解各種風險的必然選擇。

  經濟運行風險與政策選擇

  蘇志欣說,2009年,在一攬子“保增長”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經濟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并已恢復高增長。然而,中國經濟的復雜性和風險性似乎并未因此減少,僅在經濟景氣方面就同時面對兩個不同方向的風險:一方面是某些“過熱”風險已驟然上升,特別是過度投資及產能過剩隱患、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風險,以及通脹問題。由于有前期超常規(guī)政策刺激因素以及史無前例的信貸規(guī)模,所以現階段的這些風險和以往相比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另一方面,去年的增長主要依賴政策刺激,內在動力相對不足,如果世界經濟復蘇未如預期,同時國內政策效應逐漸淡化或政策收緊,再加上房地產可能降溫并影響到相關投資和消費,那么經濟增長就有可能再度明顯回落。
  蘇志欣認為,面對這種特殊的經濟形勢,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早已不是“退市”與否的問題,因為刺激性政策的退與不退都面臨巨大風險,要么可能令增長失去動力,要么可能助長過熱。而目前不同領域有冷有熱的格局,背后是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結構問題,尤其是投資強而消費弱、政府部門強而非政府部門弱的特點。要應對目前兩個方向的風險,就需要從解決結構性問題入手,特別是讓居民消費能力有實質性改善。

  經濟結構的中長期壓力

  蘇志欣認為,中長期來說,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是否合理決定著中國經濟能走多遠。在經濟站穩(wěn)之后,此前的外部沖擊和內部超常規(guī)政策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如何,就成為急需探討的問題。
  首先是內需與外需的關系。去年中國經濟增長與此前多年的截然不同之處是并非靠出口拉動,而是完全由內需主導。樂觀地看,這符合中國經濟從過度依賴出口到主要依靠內需的結構調整方向,而且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適應能力和潛力,包括全國在基建方面的巨大需求、不同地區(qū)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帶來的需求以及諸多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巨大成長空間。然而,這種內外需結構的改變是不是有趨勢性還有待觀察,因為它不是主動轉型,而是出口市場突然惡化下的被動調整,具體來說,不僅依賴政策刺激的內需增長不一定可持續(xù),而且以前過度依賴出口的內在動因也未必根本改變。
  其次是投資與消費。去年的國內投資與消費共同支撐了經濟回升。一方面,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以及大力改善社會保障,使得消費表現突出,這為今后中國進一步拉動消費積累了寶貴經驗,也反映出中國居民潛在的消費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投資增速遠高于消費,說明中國投資與消費的失衡明顯擴大,而且這一結構失衡問題的演變趨勢仍不樂觀。
  三是產業(yè)結構。從三大產業(yè)來看,工業(yè)主導而服務業(yè)比重偏低的結構性特點在去年沒有明顯變化。值得留意的是,盡管工業(yè)生產曾是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的重災區(qū),但中國工業(yè)生產全年增速仍高達9.5%,明顯高于第三產業(yè)的8.9%。這說明,原有的三大產業(yè)結構特點似乎還在強化;產業(yè)格局的這種態(tài)勢意味著資源、環(huán)境的壓力難以緩解;就業(yè)增長形勢不容樂觀,因為制造業(yè)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遠低于服務業(yè)。如果就業(yè)增長不能跟上經濟增長乃至通脹,那么民生的改善和消費能力的提升都會受到限制。

  經濟結構調整的關注點

  蘇志欣說,從以上情況看,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面臨新的困難和壓力,對短期經濟運行和長遠發(fā)展都構成挑戰(zhàn)。在今后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有幾個主要關注點。

  一是以消費問題為核心的經濟與社會環(huán)境變化。中國長期以來的消費不足問題,背后是收入分配體制、社會保障體系、就業(yè)以及城鄉(xiāng)社會結構等一系列體制性、結構性問題,因此所謂拉動消費實質是一個以改善民生為核心的系統(tǒng)工程?梢灶A期,中國努力拉動消費的過程不僅意味著商機,而且將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一個重要演變過程。
  二是產業(yè)的分化。僅從政策導向看,除傳統(tǒng)產業(yè)需要升級外,一些新興產業(yè)如新能源、環(huán)保、醫(yī)藥等都會受到更多扶持和關注;相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yè)在市場準入、稅收和信貸等方面都會面臨更大壓力。
  三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角色差異。鑒于前期超常規(guī)的信貸投放規(guī)模和目前的經濟與通脹形勢,相信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盡量安全、穩(wěn)妥地讓貨幣環(huán)境回歸正常化。而經濟結構調整主要靠財政通過稅收、補貼等手段實現對民生、消費、新興產業(yè)等的扶持,換言之,今年中國財政政策將唱主角。
  四是一些敏感領域的改革。為推進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一些領域的改革勢必加快,包括政府職能轉變,這些領域如有突破,則對政府行為乃至整個經濟運行模式都有積極影響。另外,水、電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也可能加快,以達到節(jié)能、環(huán)保和產業(yè)升級的目的。這類價格杠桿牽一發(fā)動全身,對經濟增長、通脹形勢以及資產市場的影響須密切觀察。

  相關稿件
· "民工荒":經濟結構轉變關鍵時刻到來 2010-03-03
· 調整經濟結構須兼顧保障就業(yè) 2009-12-15
· 屠光紹:改進金融服務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2009-12-07
· 宏觀政策著力點應轉向調整經濟結構 2009-12-04
· “低碳”承諾倒逼經濟結構調整 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