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園,到處可以看到身上掛滿徽章的“達人”;照乱呀洺闪耸啦﹫@里別具一格的交流工具。 來自浙江溫州的兩位“徽章達人”更是將自己的T恤上掛滿徽章。他們的出現(xiàn)引來無數(shù)游客駐足側目,還有不少“達人”主動上前來交換徽章。 徽章不僅僅是身份、職業(yè)的標志,而是交流的工具,更成了世博園里的一種文化。
“徽章達人”吸引眼球
來自浙江的“徽章達人”手里拿著大號的紙扇子,上面用上海話寫著“徽章,調伐?”(徽章,換么?)。 比扇子更吸引眼球的是他們掛滿胸前的301枚徽章。這些徽章是由浙江如意禮品工藝有限公司生產的。 公司上海代表處總經理陳慧表示:這301枚徽章是世博園運營以來最齊全的一套徽章。它不僅包含了所有的國家館、國際組織館、省區(qū)市館、城市案例區(qū)館,還特地制作了一枚海寶紀念徽章和世博會紀念徽章。 上海普陀區(qū)的兩位老人宗炳宇、宗雪喬看到徽章就緊追不舍,一直跟著兩位“達人”從中國館前的廣場走到了世博軸。臉上還印著“哥倫比亞”印章的兩位老人顯然比年輕人還追“章”。 來自北京的一對兒年輕情侶呂憲偉和殷宏艷看見“徽章達人”,不停地按相機快門。在了解到“達人”們是過來換徽章后,殷宏艷略有不好意思地問:“我們剛剛到世博園,還沒有徽章,能和你們換么?” 呂憲偉則從包中拿出一支筆,來和“徽章達人”交換徽章。被誠意打動的兩位“達人”送給了他們兩枚徽章。
小徽章大故事
徽章,其實最初是被人們用來作為表示身份、職業(yè)的標志。世博園里的徽章很多也是作此用途。各個國家館工作人員的徽章就是如此,而其它的各種活動也會誕生各種各樣的新徽章。 德國前總統(tǒng)科勒來上海世博園參觀時,其警衛(wèi)人員就統(tǒng)一佩帶了徽章,以方便辨別。而各個國家館日的活動中,也會有各種帶有國旗的小徽章。 在世博園里,除了身份、職業(yè),徽章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8月20日開始在世博園做志愿者的上海海事大學的“海白菜”們就收到了來自校方的“校長慰問章”。 校長助理馬憲國老師也拿出一枚“校長慰問章”來和“徽章達人”交換。擁有了稀缺品的“海白菜”們立刻有了底氣。學校大三學生吳坤譯拿著手里的“校長慰問章”就和“徽章達人”比劃了起來。比了又比,挑了又挑,最終選定了一枚“世博軸”徽章。 正是因為這些標志和標志后面的故事,徽章成了游客和世博會工作人員的收藏對象。在淘寶網(wǎng)上,一枚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的徽章標價高達9999元,而此次世博會“德中同行”德國館徽章也掛出了3000元的高價。 然而買徽章的人并不在多數(shù),更多的人喜歡通過交換的方式來獲得自己喜歡或者沒有的徽章,這和上海早年有人換郵票一樣。 上述兩位浙江趕來的“徽章達人”夏勇、萬世杰表示:很多人喜歡換徽章,但是缺少一個固定的地方來換,我們想通過固定的地點來認識更多的徽章愛好者。目前這個徽章交換角就設立在中國館門前“生生不息”塑像下。 “徽章,調伐?”就是這個交換角的標志。
徽章無國界
徽章不僅成了逛世博的成就,更是世博園的一種文化。 交換徽章并不需要太多的語言,甚至可以跨域語言的障礙。也不會因為彼此不認識而有陌生感。因為有這枚小小的徽章,在世博園里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 從世博園區(qū)四號門出來,前往世博村的通勤車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員。徽章成了這里的語言。一位來自歐洲館區(qū)的工作人員和另一位亞洲館區(qū)的工作人員,上車以后就互相打量對方脖子上掛的徽章。 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再是“hello(你好)”。“Thisone?(這個么?)”、“Exchange?(換?)”成了這些“徽章達人”的接頭“明號”。 因為徽章,世博把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小小的徽章不僅讓世博園多了一種色彩,也讓城市生活多了一些美好的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