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太豐富了,下次我要換個大點的購物車!”在香港上水火車站,滿載而歸的深圳主婦小雯心滿意足地笑著,一邊等車一邊打電話向老公炫耀自己血拼的“戰(zhàn)利品”——1.1港元一包的天然海鹽、30港元一大瓶的家庭裝飄柔、28港元36包裝的得寶紙巾……她的手推購物車里,塞滿的可不是訪港游客熱衷的奢侈品和進口化妝品,而是每天都會用到的生活必需品,甚至還有大大的一桶有機醬油!皼]辦法啊,深圳的物價漲得太快,不少東西已經貴過香港了。”(據(jù)《中國證券報》11月3日)
昔日港人北上“掃貨”,如今深圳人南下消費。盡管深港之間的人流與貨流方向來了個乾坤大挪移,但是,無論是港人北上,還是深圳人南下,其背后的經濟邏輯與市場推力卻毫無二致。正如過去港人北上“掃貨”緣于香港物價高,如今之所以深圳主婦連油鹽醬醋都南下香港采購,也同樣是為了買便宜貨。深港之間物價的悄然逆轉,一直瞞不過精明的主婦們。
當然,香港的物價是不是一定要領先深圳,深圳的物價是不是就不能超過香港,不能一概而論,對于深圳部分商品的物價貴過香港,似乎也不必過度闡釋。更何況,真正意義上的深港同城,恰恰不應該在物價上存在過大的差異。某種程度上,深圳一些東西貴過香港,倒也未必不是深港之間差距縮小的可喜標識。
不可否認,深圳的經濟發(fā)展與財富增速,固然有目共睹,深圳物價的上漲也與之不無關系。但是,深圳不少生活用品價格貴過香港,深圳主婦連柴米油鹽都要到香港采購,恐怕并不能被視作正常的經濟現(xiàn)象。
事實上,物價肯定不會一成不變,隨著市場和供求關系的變化而有所波動也是正常的規(guī)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物價波動都是合理的,舉例來說,物價其實更應與居民的平均經濟收入相匹配,假如剔除商品的產地與運輸成本的差異,同類商品在收入高的地區(qū)的價格高于收入低的地區(qū),其實才符合常理,畢竟,人力成本同樣是商品成本的重要構成。對香港和深圳來說,由于地理上鄰毗,同類商品的產地與運輸成本差異其實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個時候,物價的差異按理只能來自人力成本,而在這一點上,盡管深圳的薪資水準在國內算是高的,但是和香港顯然還不能同日而語,這個時候,深圳物價反而高過香港,而且是日常生活用品反比香港更貴,恐怕難言正常,甚至有違經濟學常理。
深圳物價飛漲,不過是近期國內物價上漲的一個縮影,有著相對高收入的深圳市民都難以忍受物價之高,甚至以生活成本高而聞名的香港物價反倒比深圳更價廉物美,國內物價的上漲之猛,由此可見一斑。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便國內物價的上漲的確不乏經濟因素,甚至不乏專家預測“中國還須忍受更高物價上漲率”,但是公眾能不能“忍得住”比香港還貴的物價,恐怕并不能被無視。一旦生活必需品等物價真的出現(xiàn)大幅上漲,考驗的恐怕不僅僅是中國的經濟。
應該說,深圳市民其實還算是幸運的,他們好歹還能南下香港去買“便宜貨”,對于更多的內地公眾而言,他們又該如何應對物價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