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臺灣的呂良遠近日在廈門鼓浪嶼一小型沙龍上,向大陸準備進入藝術品市場的潛在藏家講授攝影收藏的基本知識。曾璜攝(中國特稿社) |
3月14日,英國藝術市場聯(lián)合會(BritishArtMarketFederation)公布的報告稱,中國正式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市場,并引發(fā)了西方主流媒體關于中國藝術市場的大量報道。最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僅中國本土的拍賣成交額就達到了83億美元,《泰晤士財經(jīng)》的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買家在索斯比全球拍賣的成交份額從2008年的7%增長到2010年的23%。
有誰能抵擋中國買家的誘惑?中國買家強勁的購買力直接引導了西方媒體和拍賣行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關注和態(tài)度。
外國的公司、代理商和媒體都在搶灘這個新興市場:索斯比、佳士得等國際頂級拍賣行在馬不停蹄地搜羅著吸引中國富豪的拍品;倫敦佳士得2010年開始招聘普通話從業(yè)者;位于荷蘭的歐洲最大的藝術品和古董展會Tefaf的網(wǎng)站只有中文和英文兩種說明;西方關注度很高的“藝術資訊”信息網(wǎng)ARTINFO也在2010年推出專門針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藝訊中國》,中文與來自老牌收藏大國的英文和法文共同在藝術品市場上指點著江山。
分析英國市場占有率下滑的原因,很多媒體把矛頭指向了“藝術品再銷售法案”(也有人稱“藝術品交易追訴法案”,DroitdeSuite,或ArtistResaleRight)。這個2001年在布魯塞爾公約中通過、最遲于2006年在歐盟范圍全面實行的法案規(guī)定,藝術品在市場上每次轉(zhuǎn)讓,就要向藝術家支付一筆費用。英國媒體認為此法案削減了市場的活力,增加了交易負擔,逐漸導致英國藝術品市場喪失了競爭力。因此,交易各方都會傾向選擇附加費用較少的國家,如中國、美國、瑞士等地進行交易。
不過,了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分析人士也指出,受“藝術品再銷售法案”影響的主要還是現(xiàn)當代藝術品,而中國市場占有率的成長主要在于不受該法案影響的古董書畫。中國藝術品市場排名超越英國的主要原因,還是中國市場的增長和購買力的增加。
古玩字畫占中國藝術品市場60%以上的份額,評論家預測,中國買家的品味勢必會對世界藝術市場的結(jié)構產(chǎn)生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從強勁上升的一股力量成長為市場的領舞者。
(中國特稿社供本報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