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期理財產品高收益的貓膩
2011-04-23   作者:易超波(邵陽市保監(jiān)局)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今年來頻繁的加息使得理財產品收益步步攀升,特別是近期銷售異;鸨某唐诶碡敭a品。不過,理財專家提醒說,此類理財產品有如“霧里看花”,這個高收益率很可能并不是最終收益,即使靈活型短期產品也暗藏時間成本風險。

  須認清收益算好賬

  超短期理財產品以時間短、收益率高和風險低的特點,獲得不少投資者的青睞。然而,據筆者調查,在這些產品看似高收益的背后,由于投資期限短暫,利潤攤薄后的實際收益往往并不美好。
  如馬先生購入了50萬元某銀行推出的7天期理財產品。他說:“即使在加息后,如果只存7天活期的話,收益也可忽略不計,但購買這款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是4.3%,與同期儲蓄相比,收益率提高了幾十倍,我毫不猶豫地買了!
  的確,4.3%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完全可以跑贏定存利率,表面看起來相當誘人。但值得注意的是,4.3%僅是年化收益率,計算此類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時,還需要除以一年365天的時間;而且,“預期”、“最高”只是對未來收益的預測,并不是實際收益,目前大部分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所以投資者還要考慮風險因素。
  筆者發(fā)現,目前大部分銀行發(fā)售的超短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都在3.5%-4.5%之間,有的甚至達到5%以上。雖然這些產品遠遠跑贏了1年期定存利率,但是卻經不起“細算賬”。
  例如一款7天期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投資起點是10萬元。不考慮其他因素,按照當前的4%的年化收益率計算,運作7天后,如果投資金額為10萬元,實際收益僅僅約為76.7元(理財收益=投資金額×年化收益率×理財天數/365)。如此看來,雖然超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同期儲蓄要高出不少,但是如果理財資金偏少,投資這類產品的意義并不大,不如選擇收益適中且更加穩(wěn)健的中長期產品。
  有投資者認為,即使收益再不堪,超短期理財產品也比儲蓄、通知存款收益高出許多。但事實上,購買理財產品付出的時間、精力、承擔的風險都是要計入的成本。而且,時下很多銀行推出的所謂高收益超短期理財產品都是與同期限的SHIBOR利率相掛鉤的。如此一來,投資者需要承擔的風險將進一步加重。

  切莫忽略時間成本

  “產品運作期限為7天,一個月可以運作4次,收益相當可觀了。”銀行客戶夏女士打起了“小算盤”?墒牵自捳f“買的不如賣的精”,投資者再算也算不過銀行背后龐大的智囊團。即使投資者理財規(guī)劃做得再到位,最后都可能事與愿違。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經過申購和還本兩個清算期,其間有起息日、到期日、支付日等關鍵日期。假設你購買了一款7天期限的理財產品,但從本金劃走之日開始到本金和收益最終到賬,差不多要花上兩周的時間,這無形中讓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大打折扣。
  事實上,一款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雖然為幾天或者幾個月,但是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會發(fā)現,除了正常的運作期,一般都會有募集期、起息日、到期日、清算日、支付日等。加入一系列的時間成本,投資者從投資到資金到賬的時間就會被延長,收益也會相應攤薄。
  詳細地說,募集期即投資者購買產品的時間段,一般為3天-5天。目前如此火爆的理財市場,多數投資者選擇在產品發(fā)行第一天就購入。
  在投資者提出申購申請后,申購資金將會被凍結,但是并未開始計息。從起息日開始才真正計算產品收益。一般情況下,起息日為募集期結束的第二天。同時,產品在運作結束后,其到期日也不意味著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能及時到賬。多數銀行對到賬日做出了規(guī)定,一般為3個-7個工作日,如果遇到周末還要耽誤兩天。也就是說,7天期限的產品實際占用的天數可能為15天;而一年下來,本可以連續(xù)運作52期,卻只能減少到了24期,收益自然相應減少一半。
  所以,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或咨詢理財經理,清楚了解資金的具體到賬日。相關理財師建議,如果不考慮時間成本,一味盲目追求高收益,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根據閑置資金量選假日理財產品 2011-04-22
· 消費者最愿買銀行理財產品 2011-04-22
· 理財產品≠儲蓄實收益≠預期收益 2011-04-22
· 外資行理財產品也打短期牌 2011-04-22
· 浦發(fā)銀行:發(fā)售開放式理財產品“天添盈1號” 2011-04-2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zhàn)白熱化
·[思想]王迎暉:食品監(jiān)管該跳出“周期律”·[思想]張健:股民不能總叼著“奶嘴”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