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從6000年前開始
2014-06-16   作者:孫行之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分享到:
【字號
    上海博物館申城考古大展開放,展示本城6000年文明史。 對于上海的歷史記錄,很多人的印象總定格于開埠后的萬國建筑群、城隍廟的豫園,抑或是傳說中的“小漁村”。而實際上,在億萬年里逐漸成陸的上海有其漫長的文明史。只是,這片土地遠離中原政治中心,史料記載集中于宋元,更早的歷史相比于北方略顯蒼白。
  如今,考古發(fā)掘的遺物帶著久遠的文明痕跡,拼湊起這段重重疊疊的歷史。6月7日,上海博物館的申城考古大展正式對外開放。這個名為“申城尋蹤6000年”的展覽直觀地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從現有的出土文物結合史料考證,這座城市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
  這次展覽匯集了上海地區(qū)出土的共500多件文物,來自30多處考古遺址。多年來的考古發(fā)現在上?脊殴ぷ髡叩目级ㄏ卤痪幙棾梢粋完整的史前年代序列:從有人類活動開始的馬家浜文化,先后歷經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直至明代。展覽共分三個展廳,第一個為“文明之光”,主要展現史前歷史;第二個名為“城鎮(zhèn)之路”,展現的是上海有城鎮(zhèn)萌芽以后直至明代的歷史;第三個展廳為“古塔遺珍”,陳列著上海13座古塔中出土的宗教文物。“這次展覽,主要想讓大家了解上海6000年中經歷了哪些變遷,滿足人們尋根問祖的情結!鄙虾2┪镳^考古部副主任陳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
  當把上海地區(qū)放到中國文化歷史的維度中考量,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國際良渚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高蒙河作出這樣的比喻:“上海在全國的文化地位變遷就好像是一根扁擔:中間小、兩頭大。5000多年前,這里存在著影響整個中國的良渚文化,之后便開始走向衰弱。而直到近代的100~200年間,才重新走向輝煌!
  
  源于馬家浜文化
  
  葛劍雄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從南宋以后,今天市區(qū)這一帶經濟才慢慢發(fā)展起來。具體的標志就是今天上海市區(qū)這片土地從一個普通的聚落變成‘上海鎮(zhèn)’,到了元朝又升級為‘上?h’。”
  說起上海的歷史,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認為,首先需要講清楚的是 “上!钡母拍。“我們現在講的上海,不是這座城市,是一個行政區(qū)。它主要包括兩塊地方,一塊地方是岡身(長期波浪作用下形成的沙堤)西面,包括青浦、松江,這片土地非常古老,史前遺址大都在這個地方發(fā)現;另一塊地方在岡身東面,這是一個逐漸成陸的地方,包括現在的中心城區(qū)!
  這次展覽,史前文物的出土地點集中于青浦、松江以及金山!吧鲜兰o50年代的考古發(fā)現證明,上海最早成陸的是西部的青浦等地,崧澤和福泉山的馬家浜遺址表明,距今約6000年時青浦等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已經適合人類的長期定居生活!鄙虾2┪镳^考古部主任宋建在他為考古大展撰寫的前言《申城尋蹤》中寫道。
  目前上海發(fā)現的馬家浜文化遺址共有三處,分別是青浦福泉山遺址、崧澤遺址和金山區(qū)的查山遺址。如今陳列在新開館的青浦崧澤遺址博物館的一件人頭骨就出土于崧澤遺址,被稱為“上海第一人”!八巧虾F癖4孀顬橥旰玫娜祟惞呛。碇钤绲纳虾O让。”陳杰說道。
  “最早的上海先民”使用的生活工具還比較簡單,陶器品種單一,裝飾簡約。他們已開始利用簡單的生產工具伐樹開荒、種植水稻、馴養(yǎng)家畜!搬聺蓵r期,不僅有石犁等農具,還出現了玉鐲?梢娔菚r候的先民早已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狀態(tài)了。”陳杰說。與此同時,崧澤先民制作的陶器也開始富有審美情趣。展覽中陳列的“鏤孔勾連紋陶豆”為青浦區(qū)崧澤遺址7號墓出土的遺物,這件陶豆線條簡練、器型瘦高而穩(wěn)重,下部花紋之間的鏤孔,讓整件器物顯得大方而不失靈動。
  “上海處于崧澤文化的同時,河南的廟底溝文化影響頗大。這種文化的彩陶在北方各地都有很多發(fā)現。但在環(huán)太湖流域則很少見。這說明崧澤人并不接受這種器物。可見,當時南北方文化呈現的是一種對峙狀態(tài)。”高蒙河說。
  上海剛有文明晨曦微微透出之時,更廣袤土地上的人又處于怎樣的生活之中?高蒙河將當時的中國文明比喻為一朵花朵的幾片花瓣。“6000年前,整個中國已經有多種文化存在,其他地域的文明并不弱于馬家浜文化。那是一種多元文明共進的形態(tài),沒有一種非常強勢的文化。”
  
  史前文化之高峰
  
  高蒙河 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國際良渚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6000年前,整個中國已經有多種文化存在,其他地域的文明并不弱于馬家浜文化。那是一種多元文明共進的形態(tài),沒有一種非常強勢的文化!
  距今5400年之時,上海先民走入了良渚文化時期。這種文化曾經達到了史前文明的高峰!熬嘟5000年左右,良渚文化幾乎是中國最為強勢的文化!备呙珊诱f。
  陳杰從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良渚文化時期,上海的先民聚落逐漸增多。迄今為止,考古人員已經發(fā)現了寺前村、金山墳、廣富林、亭林等18處遺址。同時,生產工具也更豐富。這從展廳里陳列的農具便可見一斑:石鐮、耘田器、斜柄石刀、石鑿等等大都打磨精細,工藝考究。在陳杰看來,這些工具已經可以配套用于稻作農業(y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比如,翻土時用石犁,收割時則用石鐮?脊殴ぷ髡哌發(fā)現了良渚人吃的食物,如芡實、葫蘆、稻谷、菱角、核桃以及益母草等等。
  展廳中陳列著的良渚文化陶器器型別致、泥胎纖薄、紋飾多姿多彩而刻工精細。而作為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禮器玉琮則更是端寧古雅,線條也如機器雕刻般挺拔精確。玉琮上的人面紋、獸面紋、鳥紋則吐露著良渚文化先民獨特的宗教精神世界。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一件出自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的良渚時期文物“神人獸面紋象牙權杖”,這根權杖長約97厘米,周身刻滿了細密繁復的神人獸面紋,共計10組之多。“可見,當時的禮器雖主要以玉為主,但除了玉之外,象牙也可能是禮器的備選材質之一。”陳杰告訴本報。這也是此次展覽中唯一借助復制品展覽的文物。陳杰介紹說,這枚權杖雖然保存、修復得較好,但幾千年的時光還是使其表面變得磨損,導致權杖上精致的雕刻難以看清。于是,他們使用3D掃描制作了一個復制品,以供觀眾看清權杖的紋飾。“良渚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鮮明的等級差異,這枚權杖與玉鉞的使用者應該處于同一等級,都是這一地區(qū)最高掌權者。”他說。
  
  從精致優(yōu)美復歸粗獷原始
  
  良渚文化后,文物風格有了一個強烈轉折。從馬家浜文化開始一路向精致、優(yōu)美演變的陶罐卻在此時又復歸粗獷、原始!熬秃孟1980年代,西方的喇叭褲、蛤蟆鏡一下子涌入中國。” 陳杰說。
  那么,這種看似“返祖”的現象究竟因何而起?“現在,我們也許可以看到廣富林文化沒有良渚文化發(fā)達,這確實是因為廣富林文化已經退變?yōu)橐粋地區(qū)性的文化了。它不再向周圍輻射,反而輸入了北方的外來文化!备呙珊诱f。
  如此強盛的良渚文化究竟為何中斷?是社會結構的崩塌還是地理環(huán)境的巨變?“目前學界已經將之列為一個重要課題,但目前尚無統(tǒng)一結論。得到較多認同的是‘洪水說’?脊艑W家發(fā)現了底層堆積,很多考古指針都指向這個結論!背酥猓壳耙泊嬖凇皯(zhàn)爭說”、“瘟疫說”。不過,高蒙河告訴本報:“在整個長江中下游,我們甚少發(fā)現武器的遺存,也看不到毀城的痕跡!
  陳杰則將這樣的轉折看作一場風格的“入侵”。“從這些陶器可以看到崧澤的傳統(tǒng)實際上已經斷裂了。越往后,文化交融性越大!
  與此同時,考古學家還在墓葬的形制上看到了社會變動交融之時,社會結構的不穩(wěn)定形態(tài)。 “崧澤文化時期,墓葬的頭都是朝著一個方向的。但是廣富林的墓葬頭則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些都反映出一個不穩(wěn)定的社會趨勢。”陳杰說。
  “到了廣富林文化時期,來自北方的文化傳統(tǒng)成為上海乃至長江三角洲的文化主流力量!标惤苷f。此外,考古學家們認為,廣富林文化應該受到王油坊文化為主的中原龍山文化影響。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 上海發(fā)布產業(yè)結構調整負面清單及能效指南 2014-06-16
· 上海家化進入"平安時代" 2014-06-13
· 內斗落幕 上海家化進入"平安時代" 2014-06-13
· 寶信軟件與上海移動簽25億大單 2014-06-13
· 王茁被罷董事 內斗落幕上海家化進入“平安時代” 2014-06-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zhàn)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