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巨頭的話還能信幾分
    2010-04-29    王龍云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公司27日下調希臘、葡萄牙兩國信用評級,引發(fā)全球市場劇烈震蕩。此前,穆迪、惠譽也有相似之舉。雖然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中表現(xiàn)不佳,但這些評級巨頭在歐元區(qū)債務危機問題上可謂“知恥而后勇”,盡管前景尚不明朗,它們毅然決然地敢為天下先了。
  調降兩國主權信用評級的理由似乎是現(xiàn)成的:用一些美國媒體的話說,希臘身陷債務危機難以自拔,葡萄牙的形勢也難言樂觀,整個歐洲都將在主權債務危機中戰(zhàn)栗。評級機構自然認同這個“大勢所趨”的看法,于是希臘成了歐元區(qū)內首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被打入垃圾級的國家,葡萄牙也因“面臨風險擴大”而遭受主權信用降級。
  然而,在一些并不漂亮的紀錄面前,國際評級巨頭這次“先知先覺”卻令人有些疑惑,這背后是否同樣存在著“道德缺失”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次貸危機爆發(fā)前夕,評級機構扮演的角色堪稱“經典”,秉著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職業(yè)操守,給很多債務抵押債券產品貼上最高評級的標簽(之后93%被驟降為“垃圾級”),于是才有了本輪發(fā)端于華爾街、席卷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國際金融危機。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日前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專欄文章《抨擊評級者》所說的一樣,評級機構是個貌似高尚且值得尊敬的行業(yè),卻制造了大量的利益沖突。還有報道曾引用穆迪員工的話評價這份特殊的工作:我們不像是在進行職業(yè)的評級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靈魂出售給魔鬼來換取金錢。
  再從歷史的角度看,評級巨頭在信用評級上似乎總是愛走極端,開始反應遲鈍,之后反應過激。2001年12月,美國安然公司財務造假丑聞曝光,然而,直至安然申請破產的前4天,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仍將安然債券的信用等級維持在“投資級”,這一評級極大地誤導了投資者,而此后匆忙降級更是加劇了市場動蕩。本次金融危機中,三大評級公司犯了同樣的錯誤,事前沒能及時揭示風險,事后又擴大了危機的破壞程度。
  在新興市場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上,三大機構的評級結果同樣總是對不上點。法國《世界報》幾年前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在1998年俄羅斯危機、2000年土耳其危機中它們行動遲了,但在1999年巴西危機和2001年阿根廷危機上,它們又提前降低相關信用等級,加快了危機形勢的到來。
  還有一個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三大評級機構做出的評級調整總能與美國利益相輔相成。退回10多年前,美國可以說是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贏家之一。當下歐元區(qū)遭遇債務危機,這邊鬧得越兇,那邊美國國債就賣得越歡(價格走高而利率下降),從而降低了財赤創(chuàng)紀錄的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有文章指出,美國評級機構代表了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利益,經常通過其擁有的絕對話語權影響和操控國際資本市場,協(xié)助美國企業(yè)和政府攫取經濟和政治利益,成為美國政治和經濟強權的新工具。難道真的言中了?
  回到本次標普降低希臘、葡萄牙兩國信用評級,盡管歐盟援助熱情很高,希葡兩國政府緊縮開支態(tài)度堅決,但評級機構卻似乎不太關注。難怪希臘財政部長帕帕康斯坦季努表示“這些信用降級既沒有反映希臘經濟的實際情況,又沒有反映出希臘在控制財政赤字方面取得的進展!倍咸蜒镭旈L多斯桑托斯則認為,這種做法只會令事情變得更糟。這樣的批評顯然過于委婉和客氣,為什么不直接發(fā)問,“它們的話您也敢信?”

  相關稿件
· 監(jiān)管與競爭是信用評級機構發(fā)展的前提 2010-04-15
· 美國控制我2/3信用評級市場 2010-04-12
· 外資大規(guī)模收購我信用評級機構 嚴重威脅我國金融安全 2010-04-12
· 建立自主信用評級體系刻不容緩 2010-04-12
· 興業(yè)全球基金獲海通證券四項五星評級 20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