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思的“強拆論”
2010-10-14   作者:范正偉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網上出現了一篇奇文,題為《透視江西宜黃強拆自焚事件》。文中有對無奈“強拆”的表白,有對法律“本本主義”的反思,更有“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的驚人論點。
  “沒有強拆就沒有中國的城市化”、“每個人其實都是強拆政策的受益者”……這種似是而非的表述,在文中隨處可見。聯系到此前不久,某地法制辦主任曾以類似理由,致信北大教授反對新拆遷條例,不難看出,這種邏輯在一些基層干部那里頗有些市場,許多強拆事件的發(fā)生并非偶然。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必然伴隨著拆遷,但如果把所有“拆”字前面都加上一個“強”字,不僅與事實不符,也無助于將來的城市發(fā)展。在為了公共利益、經過合理補償的前提下,拆遷并無不可。但假如以“沒有強拆就沒有城市化”來理解“公共利益”,理直氣壯地稱“誰影響發(fā)展一陣子,我影響他一輩子”,則顯然是對公共利益的無知。
  應該尊重一些地方干部的發(fā)展愿望,也可以體諒他們面臨的壓力、遭受的誤解和委屈。但這一切都不足以成為“強拆發(fā)展觀”的理由。
  中央明確提出,“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衡量發(fā)展時,與某些地方干部所看重的工程項目、城市面貌相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當權益的維護更為重要。后者不僅是發(fā)展的最終目的,也是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和動力。任何一種發(fā)展,如果僅僅是為了“發(fā)展”而見物不見人,把人民利益、群眾意愿空洞化、虛無化乃至對立化,甚至以“發(fā)展成本”為借口,隨時“征用”公民權利、社會公平、媒體監(jiān)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發(fā)展的異化。
  只要有發(fā)展,就會有利益問題。拆遷中,政府、老百姓、開發(fā)商都有各自的訴求,這原本都很正常。當這些訴求發(fā)生沖突時,訴諸既定的法律,是法治國家的常態(tài)。然而,正是在所謂“法律并非一用就靈”、“一切機械照搬法律,同樣會犯本本主義的錯誤”的思維下,在不少拆遷事件中,一些地方將依法行政視為發(fā)展的羈絆,甚至不惜以“多快好省”的思維去“良性違法”。
  因此,當這位作者感慨“人們不愿相信政府一方的說法,哪怕是這種說法合情合理”,感嘆精心打造的法律武器“被老百姓棄之如敝屣”時,其實更應該反思自己對待法律的態(tài)度。當某些地方干部以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擱置法律時,又怎能指望老百姓相信法律、選擇法律?又如何從依法行政中獲得公信權威?
  “只要地方要發(fā)展、只要城市化沒有停止,強拆工作就依然要進行下去。”沒錯,中國的發(fā)展和城市化不會停止,但“強拆”顯然是開錯了藥方。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科學發(fā)展與和諧社會的要義——任何發(fā)展,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嚴,離不開社會的公平正義,都不能容忍對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損害。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可征用個人財產"最怕被用在強拆上 2010-10-08
· 強拆天信花園烏蘭浩特政府一審敗訴 2010-01-15
· 北京:違建大棚房6月底前全部強拆 2009-06-24
· 城管強拆建材城遭索賠6億元案暴露什么 2008-06-27
· “野樓盤”被強拆 2007-07-16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zhàn)白熱化
·[思想頻道]樊綱:調節(jié)供需防范資產泡沫·[思想頻道]諾獎“搜索理論”給奧巴馬開藥方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