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隨處可見的變化,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它幾乎遍布社會各個層級,并延展到許多民生的細微角落。
你可以在時常光顧的超市里看見它。在上海,降價6元錢的衛(wèi)生紙、便宜兩角錢的雞蛋常常被一搶而空。家庭主婦們忙著在購物車里堆滿花生油,餐館老板則成箱地抱走食鹽和白糖:“能囤就趕快囤點貨吧,反正什么都在漲價!辈耸袌錾系拇笏10元一斤,餃子館兒里的免費蒜泥已經不見蹤影。
人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清晰地感受到物價飛漲。尤其是,這次它影響的不再是鋼鐵、化工,而是與老百姓的尋常日子息息相關的日用品。
“豆油漲價,糧食漲價,蔬菜漲價,糖漲價,燃氣漲價,”一位黑龍江的老人在市場前連聲嘆氣,“再這么漲下去真是什么都買不起了!毙蝿莶幻睿B一輩子都在種菜的農民也在一本正經地分析,化肥漲價跟“房地產資金的進入有很大關系”,因為“政府打壓房價,股市不景氣,這些資金可去的地方不多,就進入了流通領域”。
這些小人物不大明白自己的生活怎么會突然被攪亂,但可以肯定,無論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哪一種,他們都只能被動接受,既無從選擇,也無處躲避。上班族們在抱怨“什么都漲,只有工資不漲”;家庭主婦們則氣憤地說:“原來買一桌菜的錢,現在只能買幾個雞蛋!
這場面實在有些出人意料。畢竟,就在不久前,報紙上還到處是關于經濟的好消息:比如,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攀升;再比如,近10年來,GDP增長幅度年均超過10%。
另一組數字也顯示出這種繁榮。前三個季度,國家的財政收入增長了22.4%;上半年,央企的利潤增長了57.1%。與此相比,普通人的賬本則顯得有些寒酸。近10年來,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而在農村,這一數字只有6%。
還不是最壞的。電視上、報紙上、網絡上正在吵吵嚷嚷地討論著新增加的稅負,房子要繳稅,車子也要繳稅,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這些隱憂更讓人惴惴不安。
如今,物價一上漲,錢袋子跟著再次縮水,就連想盡各種辦法買到便宜蔬菜,都成了一件可以在鄰里間炫耀的事。買到低價菜的技巧成為人們在論壇里討論的熱門話題,方法包括“提前收看天氣預報”、“選擇中午冷門時間前往”等。還有的人,干脆拿出炒股票的勁頭來對待那些生活必需品,哪些東西可能漲價,無論是白菜還是食用油,立刻就成批地買走。
過去幾年,當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氣勢恢宏的盛事接連鼓舞著人們對生活的期望時,轉臉回到個體生活的普通人,卻未必能體會同等比例增長的幸福感。他們轉過身就要為最具體的生活大傷腦筋,比如,一頭大蒜的價格。
還有更多故事,其中一些發(fā)生在內地與香港之間。深圳的主婦開始奔波幾十公里來節(jié)省花銷,她們坐火車南下香港,是為了采購大量的食鹽、蘋果、雞蛋、醬油、衛(wèi)生紙和洗發(fā)水。而因為深圳的物價不斷攀升,許多原本為了省錢而寄居內地的香港人,在積蓄眼看要花光的當口,不得不再一次搬離深圳,返回香港。
虎視眈眈的通脹,籠罩在尋常人家的頭頂上。就連曾經衣食無憂的人們也開始備感艱難,買菜做飯這樣的日,嵤,也被憂慮和抱怨逐漸充滿。
在人流熙攘的街頭巷尾,無論是主婦、白領還是農民,每個人都能列舉自己被漲價擾亂的生活。這些故事很瑣碎,匯集在一起卻不容忽視。這些最普通的人,他們細微的努力正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他們能否享受經濟繁榮帶來的幸福與安穩(wěn),正變成急需回答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