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鄭州市民曹氏夫婦被一輛車拉到了位于櫻桃溝附近的三李村,被扔進泥溝。趕回家時,窩棚已被強拆。事后,對于被打和拋荒一事,有關部門表示為臨時工所為。 在近來許多事件中,總能發(fā)現“臨時工”的身影:摑打賣菜老翁的城管是臨時工,抄襲宣傳稿的文員是臨時工,上班打牌的船員是臨時工,鬧市撞人撒野的司機是臨時工,違規(guī)買保障房的公務員是臨時工…… 以至于人們質疑:怎么犯事的都是臨時工?臨時工咋就這么不老實?更大的疑惑還在于:這些單位部門,為何如此倚重臨時工,那些正式工又在做什么?當初招聘臨時工時,難道優(yōu)先錄用的都是“社會閑散人員”? 上述事故問責,往往都是臨時工卷鋪蓋走人,正式工平安無事。但只要稍加推敲,便會疑竇叢生:倘若沒有關部門的授權,沒有穿著有關部門的制服,臨時工能為所欲為么?不守規(guī)矩、沒有資質的臨時工出了問題,雇主是不是也應承擔失察乃至縱容的責任呢? 壁虎遇襲時,常常自斷其尾,然后趁機逃跑,從而保全性命。那些被編入另冊的臨時工,怎么看怎么像壁虎尾巴,在遇到問責危險時,被拿來轉移視線、化解風險、逃脫罪責。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根據新勞動合同法,已經沒有了“臨時工”一說,只要簽訂勞動合同的,都是本單位職工,單位不能因為“臨時”了,就免除責任;而如果為了追求“臨時”功效,不簽用工合同,本身就是違法行為。 改變臨時工的身份容易,去除“壁虎思維”卻非一朝一夕。許多時候,臨時工更像是一個隱喻,而成為自我免責的盾牌,斷尾求生的犧牲品。比如,前幾年的安徽阜陽奶粉事件中,就出現過兩名責任人替縣領導頂罪的丑聞。最近某地“量身定做”招聘丑聞曝光后,也有人主動當起壁虎尾巴,以此掩護相關領導。更有甚者,為了提前擺脫責任,面對礦長下井帶班制度,廣西河池朝陽煤礦竟然突擊提拔了7名礦長助理下井帶班…… 所謂“丟卒保帥”、乃至“以卒為帥”,背后無非還是精巧的利益考量。對臨時工來說,一次次被推向問責前線,或是由于弱勢地位,或是有著額外補償;而對領導的“替罪羊”而言,往往也有著相應的“對價”。據報道,南方某地大規(guī)模違法違規(guī)建小產權房,其上級政府不但知道而且支持,等到事情暴露,由當地村干部“頂罪”,該村干部被免職之后,繼續(xù)到縣里某國有企業(yè)擔任老總,反而成了英雄。 有權必有責,權責要一致,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特征。在問責制日益成為舉國共識的今天,責任事故中的“臨時工”、“壁虎思維”下的替罪羊,無疑值得人們警惕反思。我們的問責制,如果要與人民群眾的感知一致,要與社會的公平正義吻合,要真正問到問題的根子源頭上,就需要不斷規(guī)范完善。比如,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避免特權思維和暗箱操作;比如,健全問責法律,進一步實現問責的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比如,完善問責體系,重視追究政治和道義層面的責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