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亞洲開發(fā)銀行研究所研究員邢予青等人研究發(fā)現,蘋果iPhone這一由美國公司設計和擁有、多數元件在日韓等國生產并由中國大陸代工企業(yè)富士康測試組裝的產品,去年使美國對中國增加了1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嚴格而言,iPhone等導致中國貿易順差“虛增”的結論不能說是錯的:畢竟就中美商品貿易的傳統(tǒng)國際貿易統(tǒng)計方法上是存在“虛增”直觀的。但這卻是由于參照系選擇問題所帶來的錯覺問題。 富士康出口美國的iPhone出口價基本就是美國市場179美元的批發(fā)價。蘋果公司以iPhone出口價的3.6%支付富士康代工費。但如果基于此簡單地用去年美國售出1130萬部iPhone,就得出中國對美國貿易虛增19億美元順差,顯得有些武斷。 其實,iPhone的貿易是典型的產業(yè)內貿易形式。如iPhone的屏幕和芯片等是在韓國完成、電路板等是來自日本進口,然后富士康以替蘋果代工的制造方式,采購進來進行組裝和整機測試,最后通過產成品的形式出口到美國市場;由于IT類產品屬于零關稅出口產品,中國的出口價就是在美國市場的批發(fā)銷售價。 因此,iPhone的出口不能單純用中美雙邊貿易來辨析順逆差,還需要剔除從日韓等進口的中間件等的逆差,才能最終作為該產品在中美貿易中所產生的順逆差。 當然,還不僅于此,由于富士康與蘋果之間屬于代工模式,富士康只獲得較低的代工費用,剩余的大部分屬于蘋果公司的專利使用費。根據iPhone中國出口價即是美國批發(fā)銷售價之事實,應該說蘋果的專利使用費是通過富士康的代工附加進產品中的,需要在中國繳納所得稅。繳納所得稅后剩余的凈專利使用費作為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收益來處理,記入中國經常項目收支中。但只要凈專利使用費收益沒有匯出中國就不會帶來經常項目逆差。如此解析就不存在iPhone導致中國虛增順差的問題。 此外,iPhone專利費帶來的收益如同一般貿易商品一樣,都需要在中國繳所得稅和相應的營業(yè)稅。當然,根據相關規(guī)定,蘋果是否符合國外專利使用費營業(yè)稅減免則視具體規(guī)定而定。 這就涉及另一個容易混淆的問題:貿易收支、非貿易收支和無償轉讓等與經常項目收支的關系。iPhone導致中國貿易順差虛增19億美元是就商品貿易收支而言,而蘋果專利使用費等屬于非貿易收支中的投資收支或服務貿易收支。因此,iPhone等中國代工商品應放置在更大項目的經常貿易收支上考量,而非單純的商品貿易視角辨析。 從iPhone出口推斷中國所有IT出口商品均存在順差虛增也是不對的。中國大部分IT出口商品屬于加工貿易,與代工不同,加工貿易提供的更多是中間件,而非產成品,中國企業(yè)在加工貿易中獲得的是與其附加值相對應的收益,就更不存在貿易順差“虛增”問題了。 因此,我們認為iPhone導致中國貿易順差“虛增”,是由貿易計算方法無法有效反映產業(yè)內貿易所帶來的一種錯位感覺。 該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恰恰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實際競爭力的不足、創(chuàng)新能力有限和低附加值的制造現狀等。如目前中國出口一般以上的13類行業(yè)的國內附加值不到50%,其中電腦的中國附加值僅為4.6%,150美元的iPod在中國的附加值僅為4美元。顯然,這才是iPhone使中國“虛增”19億美元貿易順差所傳導出的真命題。而要扭轉這個局面,中國需要的是完善市場經濟,拓展市場自由化空間,降低改革體制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