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CPI實質性下降才是硬道理
2011-02-21   作者:劉滿平(中國經濟學會理事,宏觀經濟評論員)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國家統(tǒng)計局2月15日公布經調整CPI、PPI權重后的2011年1月數(shù)據(jù),引起社會各方尤其是學界的諸多評論。面對爭議,國家統(tǒng)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新的CPI統(tǒng)計權重方案符合最新消費結構的實際情況,只會更客觀全面地反映消費和物價變化,不會存在拉低CPI的情況。而且采用新的權重計算的1月CPI與以前舊的權重所計算出來的數(shù)據(jù)相差不大。
  對于統(tǒng)計局此次CPI權重調整,筆者認為合情合理,因為之前CPI權重構成不合理,食品類比重過高、居住類比重過低,不但與居民實際生活和消費相背離,而且可能會誤導政策。而從調整間隔時間段來看,我國CPI指標權數(shù)每5年調整一次,今年剛好是CPI指標調整的一年。
  既然是“合情合理”事情,為何仍爭議不斷呢?筆者認為,原因可能在調整的時間窗口選擇、信息公布不夠全面和透明等方面。
  去年12月CPI同比上漲4.6后,各界紛紛預測今年1月CPI同比可能會超過5%,有關部門也將“控物價”放在顯著位置,不斷出臺收緊貨幣信貸、保證生產供應等措施,前一段時間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如今調整后的CPI低于預期,不能不讓人產生CPI被故意拉低的疑問。此次調整還面臨著特殊情況:物價正處高位時期,主要是因為受氣候因素影響食品類價格大幅上漲造成的。相對于食品價格來說,由于“新國八條”和房產稅試點的陸續(xù)推出,房價上漲趨緩,此時將漲幅較大的食品類權重降低,結果就會使新CPI數(shù)據(jù)對物價上漲相對不敏感。此次調整方案只是公布權重的調整比例,但調整前后CPI中每一項的具體權數(shù),始終不見披露,這依然不利于形成清晰的預期。
  不過,總體上看新方案體現(xiàn)了統(tǒng)計局在積極消除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失真上所做出的努力。不管是4.9%還是外界所預測的5%以上,背后所反映的趨勢是一致的,那就是目前國內通脹仍存,從同比數(shù)據(jù)看,1月CPI漲幅比上月擴大了0.3個百分點;環(huán)比看,1%的漲幅,創(chuàng)去年2月以來月度第三高位。
  從目前趨勢而論,未來通脹壓力仍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
  首先,貨幣流動性過于寬裕的局面不會改變,減緩還需要一定時間。在金融危機期間,為刺激經濟發(fā)展,我國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上馬了很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其中很多屬于中長期項目,為確保這些項目不至成為“爛尾”工程,也為了保持經濟平穩(wěn)快速增長勢頭,仍然需要大量后續(xù)資金。而且,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各個地方通過增加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欲望依舊強烈,并都設定了較高的增長目標,這就決定了今年貨幣供應量不會也不能大幅度降低。更何況目前市場貨幣存量仍然較大,僅靠幾次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利率的提高難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今年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持續(xù)上漲態(tài)勢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去年受自然災害和俄羅斯等國發(fā)布小麥出口禁令等的影響,國際糧價飆升,全球食品價格指數(shù)連續(xù)7個月上漲。國內食品價格上漲幅度達到7.2%,推動整個CPI上漲3.2個百分點,貢獻率達68.2%,今年國際糧食市場求大于供的局面不會改變,國際糧食市場仍然存在巨大風險和不確定性。而國內,目前我國華北和黃淮等地正遭遇數(shù)十年來罕見的旱情,糧食生產成本上升,比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現(xiàn)忽視農業(yè)、放松糧食生產的傾向。這些因素決定了今年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持續(xù)上漲的可能性較大。據(jù)統(tǒng)計,今年1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shù)達231點,創(chuàng)歷史新高,世界銀行發(fā)布報告稱國際食品價格已漲至“危險程度”;全國農產品批發(fā)價格總指數(shù)同比上漲10.0%,環(huán)比上漲6.2%,“菜籃子”產品批發(fā)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漲9%,環(huán)比上漲7.3%。
  再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使得全球通脹壓力增加,國內輸入性通脹因素日益增強。在美歐日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下,國際大宗商品需求急增,價格也在狂飆:全球糧價在未來幾個月將繼續(xù)上揚;紐約油價突破每桶90美元,倫敦油價更突破100美元;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價格同樣節(jié)節(jié)攀升等等。這種現(xiàn)象不僅使得全球經濟在逐步復蘇的同時還面臨著新一輪通脹的風險,還使得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輸入性通脹因素日益增強。
  總之,對于當前通脹壓力增大的趨勢,調整前或調整后所計算出來的CPI都能反映出來,因此筆者以為,目前關注的重點不應是調整方案所帶來的預期落差問題,而是要透過CPI背后的數(shù)據(jù)和權重來對癥下藥,摸清通脹根源,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措施真正緩解通脹壓力,減弱民眾的通脹預期,讓實際的CPI水平下降,這才是真正的要義所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CPI低于預期,通脹警報并未解除 2011-02-17
· 僅5%的銀行理財產品跑贏1月CPI 2011-02-17
· CPI指數(shù),比調整權重更重要的是政府作為 2011-02-17
· [關注]網民:CPI低于預期難改緊縮大方向 2011-02-17
· CPI指數(shù),比調整權重更重要的是政府作為 2011-02-1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xiàn)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zhàn)白熱化
·[思想]“十二五”開好局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思想]通脹是資產價格泡沫的殺手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