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日本震后核泄露危機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一則謠言在中國民間迅速流傳:日本核輻射會污染海水,導致日后生產的海鹽無法食用,而多吃含碘食鹽可以防核輻射。與之結伴相傳的還有一個段子:“只要股民朋友做到如下幾點,神馬輻射都是浮云:穿好宜科科技的防輻射內衣,披上凱諾科技的防輻射衣服,戴上際華集團的防輻射帽子,口里含上一片力生制藥的防輻射碘片。喝著蘭太實業(yè)的碘鹽水,哼著小曲掛著美羅藥業(yè)的氨磷汀點滴……”兩者一唱一和,通過MSN、QQ、微博、短信、股吧等飛速傳播開來,隨后在短短數(shù)日內導演了一場席卷中國、囊括超市和股市的“謠鹽”案。 “謠鹽”發(fā)生后,國家發(fā)改委、工信部、環(huán)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中國鹽業(yè)總公司等部門迅速作出反應,從打擊哄抬食鹽價格、介紹食鹽實際產量、確保食鹽足量供應、撫慰民眾核恐慌、普及核輻射知識等多個層面滿足公眾訴求,有效地平息了其引發(fā)的社會波動。日前,食鹽價格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 這次“謠鹽”案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民生危機,而中國政府在應對該危機中所采取的多部門聯(lián)動、各司其責、迅速出手的舉措,可圈可點,且彰顯了中國政府在民生危機管理上取得的極大進步。 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政府對于此次民生危機的處理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亟待完善。具體而言就是,盡管我國政府在危機發(fā)生的過程中處置果斷有力,但在危機發(fā)生之前卻顯得有些疏忽大意,未能防患于未然。日本3·11大地震發(fā)生后,我國對于這一重大災難事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怎樣對日本實施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旅日中國僑民如何能夠安全撤退,地震對日本經濟、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影響幾何,中國正在運營的核電站是否安全等方面,而對于這場災難對中國本土居民日常生活可能造成的直接影響,卻基本上沒有考慮到。事實上,在3月15日“謠鹽”案發(fā)生前這幾天內,中國民間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謠言蓄勢、恐慌待發(fā)的跡象,資本市場也已經迅速展開炒作“抗震概念”(以杭蕭鋼構、包鋼股份和雅致股份等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凌厲攻勢。如果中國政府能夠及時覺察到其中釋放的不良征兆,并立刻采取有效行動,那么,后來“鹽王爺”在謠言鼓噪聲中粉墨登場,進而沖擊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鬧劇,就可以避免。由此可見,在對于民生危機的事前管理和應對上,我國政府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在這次“謠鹽”案中,資金實力雄厚的主謀借助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導致的多重不確定性,同時在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設套,一方面囤積食鹽,推升現(xiàn)貨價格,另一方面吸納“碘鹽概念”的股票籌碼,伺機拉高出貨。而普通老百姓或中小投資者,則在“吃碘鹽,防輻射”等謠言的蠱惑下,自發(fā)地形成羊群效應,他們既是“謠鹽”案的參與方,也是該案的受害者和最終買單者。這一案情的演繹路徑,固然有推測的成分,但是從“謠鹽”案發(fā)展過程中,謠言——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蹊蹺聯(lián)動的事實分析,這種推測并非站不住腳。因此,盡管目前“謠鹽”案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政府監(jiān)管部門理應追查到底,揪出惡意操縱“謠鹽”案的主謀,還市場和民眾一個公道,并借此懲前毖后,以儆效尤。這種事后的追懲舉措,也是完善民生危機管理的應有之義。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資本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國的民生危機如果發(fā)生,也將難免打上全球化(本土危機滲透國外因素)、資本化(危機進展與資本市場形成呼應)、信息化(危機擴散渠道信息化,影響更大)的烙印。在這種情勢下,我國政府在民生危機管理上應當與時俱進,以臻于至善為己任,在危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諸環(huán)節(jié)加強微觀預防、立體應對和依法懲治的力度,除了善于借助傳統(tǒng)媒體(電視、報紙、廣播等),也要善于借助新媒體(MSN、QQ、微博、短信)等信息手段。這是完善民生危機管理的“硬措施”。此外,政府還應在提升國民素質上下功夫,即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在此次“謠鹽”案中,陷入羊群效應,盲目搶購食鹽的絕大多數(shù)是知識層次較低、獨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大叔大媽們,而鮮有知識分子參與其中,就是例證。所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國民,是政府應對民生危機的長遠之計。這是完善民生危機管理的“軟措施”。唯有“軟硬兼施”,政府才能杜絕或高效地化解形形色色的民生危機,達致平安中國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