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險在壽險糾紛中拔了頭籌
2011-05-18   作者:張瑞存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2007年至2010年4年間,我國金融經濟快速增長,保險行業(yè)蓬勃發(fā)展,民眾的保險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人身保險合同糾紛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理財觀念的增強,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投資理財類的保險成了人身保險市場的主流,也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

  投資理財保險糾紛成為人身險糾紛的大頭

  隨著人們理財觀念的增強,以分紅險為代表的投資理財類的保險成了人身保險市場的主流,2009年,北京地區(qū)僅分紅險保費收入就占到了人身險總保費的57.1%,同比提高18.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隨著投資理財類保險的普及式的熱賣,因購買分紅險、萬能險、投資連結險等投資理財型保險引發(fā)的糾紛日益增多。2010年西城法院受理的投資理財型保險糾紛與2009年相比大幅增加,該類糾紛已經占到全部人身保險合同案件的46%。

  營銷員誤導與投保人誤解成為退保和訴訟的重要原因

  【案例】
  陳先生在銀行存錢時遇到了某保險公司的一位業(yè)務員,業(yè)務員極力勸說陳先生購買某款萬能型投資理財保險,業(yè)務員介紹說該保險和存款一樣,可以隨時提取保險金,比存款收益高,又能收獲一份保障。陳先生聽了業(yè)務員的介紹,感覺這款保險比自己單純存款有優(yōu)勢,于是就購買了該款終身壽險,并交納了5萬元保費,其后又陸續(xù)交納了2萬元保費。依據合同約定,上述保費均被保險公司扣除了初始費用。
  投保半年后,陳先生和老伴急需4萬元現(xiàn)金,想到業(yè)務員曾說過該款保險和存款一樣,可以隨時提取,于是陳先生向保險公司申請?zhí)崛×?萬元現(xiàn)金。一個月后,陳先生將4萬元現(xiàn)金又打入了保險賬戶,卻發(fā)現(xiàn)該4萬元又一次被扣除了3200元的初始費用。陳先生十分不解,找到業(yè)務員詢問,業(yè)務員說這4萬元被認定為陳先生追加的保費,因此需要扣除初始費用。
  陳先生認為自己只是還回保險賬戶中提出的資金,不屬于追加保費,不應當再扣除初始費用,保險公司并沒有告訴投保方領取部分現(xiàn)金再存回去要再次扣除初始費。于是陳先生訴至法院,要求判令保險公司退回收取的初始費用3200元及其利息。
  陳先生在投保時簽署了投保書和《人身保險投保提示》,同時陳先生在提取以及歸還4萬元保費時均簽署了委托書和保險合同變更書,上述書面證據內容表明了保險公司對保險條款進行了明確說明,陳先生對歸還的4萬元屬于追加保費的性質認可。書面證據的內容與陳先生構成誤解的陳述不一致,陳先生解釋當時只是盲目簽字,輕信了業(yè)務員的介紹,并沒有閱讀相關內容。在陳先生的單方陳述和書面證據的內容相沖突的情況下,法院也只能依據書面證據判決駁回了陳先生的訴訟請求。
  保險代理人的銷售誤導和投保人對于保險產品的錯誤認知,是引發(fā)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一大原因,尤其是在投資理財類保險糾紛中。
  目前中國的保險市場尚未成熟,大部分消費者缺乏保險知識,風險意識較淡薄,對于保險產品存在認知誤區(qū),在購買保險產品時往往只聽信保險營銷員的宣傳,不注意閱讀合同,缺乏獨立、理性的分析。而保險代理人的銷售誤導更是加深了這種認知上的誤區(qū)。
  在新型的投資理財類保險的推銷中,保險代理人有意混淆保險與儲蓄的區(qū)別,保險業(yè)務員在銀行銷售產品時,往往不表明身份,簡單地將投資理財險與儲蓄的收益率相類比,使投保人以為購買保險產品是存款送保險或類似于銀行存款,可以隨時解除合同并支取現(xiàn)金。這種銷售誤導導致投保人的收益預期被人為提高,投保人不能根據自身的保障、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保險產品,一旦發(fā)現(xiàn)與自己的理解不一致、保障或者收益達不到預期或者無力繼續(xù)支付保費等情形,往往選擇解除合同。而退保產生的損失往往導致投保人不滿,進而引發(fā)訴訟。

  “未如實告知”是投保人敗訴的主要原因

  投保人出于各種原因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情況非常普遍,成為保險公司拒絕承擔保險責任進而引起糾紛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被保險人、受益人在訴訟中敗訴的最主要原因。
  眾多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保險公司訂立保險合同時對投保人的指導不到位甚至存在誤導。
  各保險公司在訂立合同時通常采取的是以文字形式提示投保人應當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然而基于保險合同的專業(yè)性和保險公司在交易中的主導地位,投保人對于投保時應當怎么做、做什么并不是完全清楚,僅靠文字提示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交易過程中投保人一般都是在保險代理人的指導下完成投保。而保險代理人出于促進合同成立、提取傭金的利益取向,其指導往往是不到位的,甚至有意誤導投保人。
  二是部分投保人缺乏誠信意識。
  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投保人往往不考慮保險標的的真實風險水平對于保險公司控制經營風險的重要意義,部分投保人在投保時為了降低保費或者避免保險公司拒保而不如實告知被保險人的真實情況,甚至刻意隱瞞曾患有重要疾病等重要事實。

  “代簽字”是保險公司敗訴的重要原因

  【案例】
  張先生以兒子張奕為被保險人投保了三份壽險,由于父子二人關系不是很好,張先生暫時不希望兒子知道其財產狀態(tài),于是沒有告訴兒子為其投保的事。保險必須由被保險人本人簽字,但在保險公司業(yè)務員的默許之下,張先生代替兒子在被保險人處簽了張奕的名字,保險公司簽發(fā)了保險單。
  后來,張先生發(fā)現(xiàn)該保險需要長期支付數(shù)額較大的保費,其財力不足以支撐,于是訴至法院要求確認保險合同無效,判令保險公司退還保費并支付利息。
  因代簽字行為引發(fā)的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其他各類合同糾紛。之所以出現(xiàn)大量的代簽字主要有以下原因:人身保險合同當事人人數(shù)較多且身份復雜,訂立合同所需簽署的文件較多;保險從業(yè)人員的利益驅動是導致“代簽字”現(xiàn)象產生的根本原因。代簽字現(xiàn)象的大量出現(xiàn),根本原因是由于保險人的業(yè)務員或保險代理人受傭金的利益驅動,為追求簽約成功所采取的草率簽約態(tài)度所致。
  代簽字主要是由兩類人實施:一類為保險公司業(yè)務員、保險代理人,另一類為保險人的相對人。具體包括以下多種形式: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簽署投保書;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簽署委托銀行扣劃保險費協(xié)議書;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簽署聲明書、告知書以及有關保險標的的調查問卷;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簽收保險合同;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簽署保險利益說明書;投保人的親屬代投保人簽署投保書等有關投保文件;投保人代被保險人簽署本應由被保險人簽署的文件。
  代簽字行為一方面可能違背了被代替簽字者的真實意思表示,侵害了其合法權利;另一方面使保險人對有關保險業(yè)務的客觀情況產生錯誤判斷,不利于保險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代簽字行為在導致保險公司敗訴的原因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 藝術銀行日漸走俏 理財蹊徑需防風險 2011-05-16
· 銀行理財爆發(fā) 影子銀行面臨監(jiān)管 2011-05-16
· 負利率時代:銀行“搬”大款理財 2011-05-16
· 大宗商品暴跌殃及續(xù)存理財產品 2011-05-16
· 國信證券9只理財品俱跌 主帥8次頻繁異動 2011-05-16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xiàn)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zhàn)白熱化
·[思想]魯政委:資本項下全開放時機未到·[思想]厲以寧:怎樣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