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從北到南,由東至西,暴雨以它獨有的方式,給一座座現(xiàn)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車沒頂、交通堵塞、人員傷亡……內澇似乎已成為我國許多城市遭遇強降雨后的普遍狀態(tài)。 在頻發(fā)的暴雨面前,外表光鮮的城市卻不堪一擊,逢雨則澇,遇澇則癱!暗轿浯笕タ春!,在北京觀地鐵“水簾洞”,長沙、南京等多處成了“水城”……據(jù)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2010年對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2010年間,全國62%的城市發(fā)生過城市內澇,內澇超過三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最大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占74.6%,積水深度超過15厘米(可能淹沒小轎車排氣管的水深)的多達90%,發(fā)生內澇城市中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占到78.9%,其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100多年前,法國作家雨果留下這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臺灣作家龍應臺說,一場傾盆大雨后,“如果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梳子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fā)展中國家”。那么,我們城市水患的厄運癥結究竟在哪里?有專家認為,最大的病根在“重地表,輕地下”。這種思維和管理模式,折射出我們有些城市為現(xiàn)代化而急功近利,作風浮躁,追求形象工程,似乎認為只要有高樓林立、街道寬闊、廣場氣派就是“政績”,就是經(jīng)濟繁榮。因此,對那些花錢多,卻看不見、摸不著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tǒng),卻少了“良心”,不那么真正去下力氣做了。對諸多財力豐厚的大城市來說,似乎并不缺少資金,也不缺少技術,缺少的恰恰是那顆為城市安寧、民眾福祉深謀遠慮的責任心。 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在如此“大干快上”地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已經(jīng)不僅是一個逢雨必澇的排水問題,幾乎整個城市基建和管理也被一并詬病了,如一場風雪來臨,交通便癱瘓;遇到酷暑,就要拉閘限電;道路維修剛幾月,便開挖重來;完工不久的樓房竟會倒塌……這些苦果,多是緣于少了城市的“良心”,少了良心的城市建設必然是低水平的,而低水平城市建設“欠債”是要還的。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良心”一個都不能少,這不僅是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管理者所需要的真正標準,更是關系到生活在城市里人們的生活能否安寧、快樂。
|